智慧父母课堂·第295期
别随便评价孩子“不懂事”
你好,我是树辉。
在亲子关系中,最忌讳的做法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总想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无论面对多大的孩子都是如此,比如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
前几天在直播中有位妈妈连线,她的女儿已经上班一年多了,她觉得自己和女儿沟通起来越来越别扭。
怎么回事呢?她举了一个例子,女儿想买一台新电脑,她就轻声细语地跟女儿商量能不能把换下来的旧电脑给自己。女儿说:“我给你用可以,但是不能给你。”
这位妈妈很不理解,她感觉女儿都要买新电脑了,她要女儿淘汰下来的旧电脑合情合理,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同意呢?
我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呢?我先来分享一个规律,在亲子关系中,无论你的孩子多大,在你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你就是跟她说不通,这时候你就需要跳出固有经验,建立一个“心理学视角”。
在直播中我是这样回复这位妈妈的:“如果我是你,我绝不要孩子换下来的旧电脑,我会跟她说:‘你也给妈妈买一台吧,妈妈也用用我女儿给我买的新电脑。’你觉得如果你这样说女儿会怎么回答你?”
和很多父母一样,那位妈妈沉默了。我知道我所说的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一个方向,当然,她也从来不敢想。我问她:“你知道女儿为什么不同意把自己换下来的电脑给你吗?就是因为她需要一个自信的,自我价值感高的妈妈。如果你用女儿换下来的电脑她会内疚的。”
听我这么一说她恍然大悟,联想起了很多事情。她发现自从女儿上班以来,似乎她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对,女儿总要反驳她,总是把自己对她的关心拒之门外。过去她总以为自己做的足够好了,是女儿越来越不好相处,她没有觉察到有可能是自己对女儿的长大和独立充满焦虑,她真正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会和已经不知不觉间长大的女儿相处。
无论是在咨询中,还是在平时直播、讲课时我总能看到一些面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困惑,充满质疑的父母。在这些人身上总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足够多,自己做父母做的很辛苦,很努力,可是孩子就是不领情,不懂事,不知道感恩。
当父母的内心被这些评价性的想法占据着的时候,他们已经看不到孩子了,当然,更无法体验到孩子内心的焦虑、无助、内疚感,甚至因此产生的羞耻感。
10年前,我刚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时候,去一些学校讲课,那时候老师们最希望我讲的是和感恩有关的话题。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去一所学校给学生讲课,校长拿着从网上找来的视频给我看。
视频里一位老师穿着一身正装,一脸严肃地给孩子们讲他们的父母有多不容易,操场上一片哭声,校长说:“老师,我们想让孩子们通过您的讲座学会感恩。”
当时我还年轻,一口回绝了他:“抱歉,这个我做不了,我更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不想让他们听了这场讲座都变成感恩孝顺的孩子,孩子们这个年龄不太可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到校长内心的失望与无奈,越是这样我越要顶着压力把那场讲座讲好。我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完成了讲座,可能是因为效果还不错,后来他们经常邀请我去他们学校做讲座。10年过去了,当年接待我的那位校长已经退休了,我们依然保持沟通。
现在再到学校讲座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讲:“孩子们的压力太大了,现在考个学太不容易了,您能帮助孩子们疏解一下压力吗?”老师们的诉求为什么会有所变化?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在成长中更多的要关注来自孩子内心的压力,至于他们有没有一颗感恩之心,这不是靠专家老师上几堂教育课能够做到的。
无论是老师,衣食父母,当你想通过教育孩子让他感恩的时候其实是在给他制造内疚感。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个过程是很煎熬的,他的内疚感会深深地被压抑在潜意识里,无法言说,他所能表现出来的只有不懂事,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和你对抗。
如果一个人始终被内疚压着,那时间一长对他而言内疚不只是内疚,会衍生出一种更加难以言说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是极不健康的,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一种看不见的内耗。我的一位来访者小吴(化名)就是这样。
小吴是一个长相清秀的女孩儿,从小到大一直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长大。直到上了大学她才第一次离开家。大学四年,前三年小吴过的很惬意,小吴回忆有一段时间一个学期仅仅和妈妈通过三次电话。
到大四小吴准备考研,妈妈也退休了,妈妈给了她一个“惊喜”,悄悄来到小吴上学的城市,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妈妈想像小吴高考时那样好好地伺候她,让她安心考研。
结果小吴一考就是三年。这三年里小吴的成绩一年不如一年,脾气越来越大,和妈妈一言不合就要吵架。妈妈做的菜不合口味不行,做的快了慢了也都不行。妈妈让小吴点菜,经常是她费劲巴力地做出来,小吴没吃两口就把筷子一扔,说自己没胃口。
时间一长,妈妈越来越感到委屈,小吴也难受得不得了,大把地掉头发不说,例假也不正常了。直到小吴去当地一所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医生告诉小吴,她患有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和大多数人一样,小吴和妈妈都认为是学业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导致她出现了心理问题。咨询师在和小吴以及妈妈做过第一次访谈后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猫腻。目前对小吴而言重要的是尝试完成和妈妈分离,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协助小吴处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内疚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羞耻感。
咨询师看清这个问题容易,可是帮助小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当小吴要和妈妈分开时,她的内心一定会充满防御,他会用各种方式拒绝,当然妈妈也会。
果然,小吴在妈妈回老家三天后就生病了,妈妈“不得不”回来照顾小吴。就这样反复了几次,咨询进行了一段时间小吴才和妈妈在形式上分开了。
当小吴试图谈论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时咨询已经进行了近50次。小吴跟咨询师说道:“我听到我妈来照顾我,让我安心考研,我整个人都懵了,我不想再像高考时那样和她纠缠到一起了。”
小吴能说出“纠缠”这两个字很不容易,这意味着她内心的内疚感在减轻。因为当她说纠缠时她一定意识到了这是两个人潜意识里共同的选择。
随着一次次咨询,小吴回忆起了自己高考时的经历,她告诉咨询师高考时自己本来可以考得更好一些,可是到最后就是考不出好成绩了,那时候妈妈也是在学校旁租了房子照顾自己。
现在自己大学都毕业了,可是面对考研她竟然考了三次,她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自己越来越没用。她怎么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今天这样。
咨询师解释道:“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考研的时候可能只是需要面对学业的压力,你还要带着自己对妈妈的内疚上考场。当你没有考上的时候,你不但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还要给那个含辛茹苦,一直在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你的妈妈一个交代。”
她点点头:“是的,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好,我不知道该怎么给我妈一个交代。”
咨询师:“不,你做得很好,你虽然看似没有满足妈妈的愿望,但是在潜意识里你做到了。”
小吴惊讶地看着咨询师:“为什么这么说?”
咨询师:“你妈妈打心眼里也是不想和你分离的,只是作为一个妈妈她不可能和自己的女儿这么说。如果你一直考不上研,那妈妈就可以一直在你身边照顾你,你看,你做的多好?你妈妈都那么大年龄了,她自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离不开你,那多丢人?为了不让妈妈丢人,你就独自把这个任务接下来了,你对妈妈说:‘妈妈,你可不能承认你离不开我,那多丢人!反正现在考研那么难,考不上很正常,我就多考两年,这样你就能名正言顺的在我身边了’……”
咨询师看到小吴的眼里充满了泪花,停了停继续说道:“你看你多爱你的妈妈?丢人的事儿你都干了,她只要继续做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妈妈’就可以了。”
上述这些干预都是在一次咨询中咨询师给来访者做的干预,可是在此之前这个咨询已经做了一年多。有人可能会说:“直接跟她解释清楚不行吗?为什么要那么久?”这就是心理咨询最难的一个地方。很多时候咨询师早早地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了假设,可是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来访者,直到来访者自己愿意触碰。
这就如同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所说的“静待花开”,有些解释和干预如果做得太早了来访者听不懂,如果做得太晚了,最佳干预的时期又错过了,来访者就会防御。父母养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要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爱。父母如何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呢?适度地学点心理学,没准在这样的学习中,你会找到做父母的感觉。
以上我讲述的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都已成年,面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同样要保护好他们,尽可能地少让他们体验到内疚和羞耻。
我的儿子五岁时我出差给他带回来一个飞机模型,儿子很喜欢,得知那个模型价值近千元,他更是爱不释手。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房间里一阵清脆的响声,我刚想推门进去,透过门缝看到儿子正在慌乱的往被子里塞着什么。我仔细一看,飞机的一个翅膀已经折断了。
我想了想没有推门进去,吃完饭,妈妈想让他拿出飞机模型欣赏一下,他支支吾吾撒了谎。妈妈疑惑地看着我,我悄悄给她使眼色。晚上孩子睡了,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不解地问我:“摔坏了就摔坏了呗,为什么要撒谎呢?”
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一定很伤心,我们最好给孩子点时间。”就这样过了三四天,孩子终于憋不住了,一天晚餐后,他跟我支支吾吾东拉西扯说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告诉我飞机模型被自己摔坏了。我摸着他的头说:“爸爸早就知道了,模型被摔坏的时候就看到了。”儿子一头扎进我怀里放声大哭。
在孩子的哭声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委屈和难过,我说:“爸爸知道你很难过,你早就想跟爸爸说了对吗?”孩子点点头委屈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回应道:“当然,爸爸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买的礼物你怎么会故意摔坏呢?爸爸知道你只是不小心把它弄坏的。”
我这就是在帮孩子处理内疚,如果这份内疚感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及时处理,而是被我骂了一顿,那会怎样呢?孩子会感到羞耻,他会充满自责,觉得自己配不上爸爸买的这份如此贵重的礼物。
孩子是不是懂事,会不会感恩,这不是被父母、老师一厢情愿就能教会的,如果我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孩子,其实我们正在无形中给孩子制造内疚。时间一长一种不健康的羞耻感就会笼罩孩子,很多孩子从此就会破罐子破摔。
你发现一个孩子不懂事很容易,分分钟就可以找到证据。可是要体验到他内心深处的内疚感,甚至是羞耻感却很难。如果你没有体察到这些,请你不要轻易评价孩子不懂事,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孩子,我们都要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留有最大的善意,因为谁都有孩子,谁都是从孩子这么大过来的。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