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不久前,当“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团队站上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领奖台,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的内心充满感慨。这份荣誉,是对他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重大肯定。他始终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育的核心在于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他而言,法条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关乎每一位劳动者尊严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制度实践。
通过对连续5届、近600名法学本科生的调研,粟瑜和团队总结出课程教学存在“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三大痛点。聚焦痛点,团队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课程思政五个方面入手,对传统课堂进行系统性重塑。为了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他们在课堂上架起“法工桥”,邀请工科老师介绍智能时代“AI换人”的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趋势;开设“虚拟仲裁庭”“云上谈判间”,让学生贴近实战提升裁判能力与非诉处置能力。通过讲述民生法治先进人物事迹的“劳法先锋”、鼓励学生访谈校园劳动故事的“劳友记”等教学模块,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怀。
衍生课程“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先后获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连续多年入选智慧树网“混合式精品课程TOP100”,累计选课78.1万人,选修高校达862所。
这份对教学的深刻理解离不开他学术道路上恩师的指引,研究生导师王全兴教授为他树立了价值坐标。“粟瑜介绍说,“在价值观层面,他引导我关注弱势群体,树立社会使命感;在知识学习上,他教会我保持开放性,既要法内论法,也要法外论法;在科研态度上,他让我深刻理解坐冷板凳的精神,注重长期积累。”
教泽流芳,薪火相传。“获奖证书上展示的是个人姓名,书写的却是团队智慧。”谈及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新文科副高组二等奖的佳绩,粟瑜将其总结为“个人成长、集体荣誉”。
粟瑜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每到毕业季,他主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学校有不少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化工制造、机械制造等特定行业。”粟瑜解释说,“讲座能够针对这些行业特定的法律需求,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法律知识。”未来,他还计划在讲座中增加租房法律问题等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作为法学院优秀班导师,粟瑜常常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探讨专业兴趣、厘清就业规划、化解成长中的烦恼。当被问及新生如何找到专业兴趣时,他建议学生不要过早定型。对于法学生普遍面临的实务与研究方向的抉择,他认为,同样无需过早设限,而应在广泛的知识积累与实践探索中,逐步明晰自己的方向。他认为,法学专业的学习应该多一些对现实的关怀,例如数据标注工人、平台经济下新型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看到学生们带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是一名教师收到的最好礼物。”粟瑜说。
原标题:《这所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缘何“叫好又叫座”?》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