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正式发布。有心人发现,公务员考试对报考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
“国考”松绑年龄限制打破35岁门槛,是顺应劳动力结构变化、拓展个体职业生命周期的务实之举,对于构建全龄友好型的就业环境,具有风向标意义。
长期以来,“35岁门槛”在就业市场中屡见不鲜,背后是一种以效率至上和管理便利为导向的功利思维。这种思维习惯将能力水准简单与年龄数字挂钩,却忽视“35+”群体在心智、经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比较优势,有失偏颇更不符合当下实际需求。
人才从来没有“保质期”,丰富的职业经验与年轻的创新活力同样珍贵。我们期待,“国考”招录政策转变的示范效应,激发社会共识,推动各行各业共同跟进,重新审视制定招聘标准,让“35岁危机”退出职场叙事,共同构建全龄友好型的就业环境。
当然,我们深知“破冰”不等于“消融”,有一种倾向更需防患警惕:不能将“35岁门槛”简单地替换为“38岁门槛”,从而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年龄划线。破除年龄歧视的终极目标,是建立“靠能力上岗、凭业绩吃饭”的就业生态,让劳动价值得到公正衡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晗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