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孩子犯错时,是不是总忍不住想“吼两句、拍两下”?觉得不严厉点,孩子记不住教训。可吼完打完,孩子要么哭着认错、转头就忘,要么跟你对着干、越来越叛逆。
其实啊,惩罚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怕”,是“让他懂”——懂自己错在哪,懂要为错误负责,懂以后该怎么做。
不打不骂也能有好的惩罚效果,这 3 种方法身边好多家长试过,孩子不仅能记住教训,还不会跟家长闹矛盾,建议收藏起来,下次可以试试。
1、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不用你批评,他自己就会明白错在哪
乐乐上二年级时总爱丢三落四——今天忘带作业本,明天忘带文具盒,每次乐乐妈都急急忙忙帮他送到学校,还不忘批评他“你怎么这么马虎,下次再忘我就不管你了”。可乐乐还是老忘。
后来乐乐妈听了朋友的建议,决定让乐乐自己承担后果。这次乐乐又忘带语文课本,哭着给妈妈打电话让送过去,乐乐妈说“课本是你自己的东西,忘了带就要自己想办法,妈妈不能总帮你”。那天乐乐在课堂上只能跟同桌共用课本。从那以后,乐乐每天睡前都会自己检查书包,再也没忘过东西。
“自然后果”是最直观的惩罚——忘带课本就只能跟人共用,吃饭磨蹭就只能吃凉饭,玩具乱扔就找不到喜欢的那一个。
这种惩罚不用你吼、不用你打,孩子自己就能感受到“我做错了,所以有麻烦了”,比你说一百句“别马虎、别磨蹭”都管用。
别总想着“帮孩子兜底”,让他自己承担小后果,他才能慢慢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
2、用“暂停冷静”代替“吼骂”,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跟他聊错在哪
小远上三年级时特别容易发脾气——玩具拼不好就摔积木,作业不会写就撕本子,每次爸爸都忍不住吼他“你怎么这么暴躁,再摔我就把玩具都扔了”,可小远只会哭得更凶,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爸爸改用“暂停冷静”的方法:小远发脾气时,小林不吼也不劝,只是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房间里的“冷静角”,说“你现在很生气,先在这里待 5 分钟,等不那么气了,咱们再聊聊”。一开始小远还会在冷静角哭,慢慢的,他会自己坐在小椅子上深呼吸,5 分钟后主动跟爸爸说“爸爸,我不生气了”。
孩子发脾气时,心里像“装了团火”,你越吼,火越旺,根本听不进道理。“暂停冷静”不是“不管他”,是帮他“灭火”——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慢慢平复情绪,等火灭了,他才能听得进你的话。
这种惩罚既不会伤害孩子,又能让他学会“控制情绪”,比吼骂有效多了。
下次孩子发脾气,别着急批评,先让他冷静会儿,再跟他好好聊,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懂道理。
3、剥夺“非必要特权”,让孩子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但别剥夺他的“安全感”
朵朵上四年级时总爱长时间看平板——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先看1小时平板,晚上也偷偷躲在被子里看,视力都下降了。
朵朵妈说了好几次都没用,后来决定剥夺她的“平板特权”:跟朵朵约定“每天只能看20分钟平板,要是没做到,第二天就不能看平板,还要多做10分钟家务”。
有次朵朵看平板超时了,朵朵妈没骂她,只是说“你昨天看超时了,今天不能看平板,还要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朵朵虽然不开心,但还是照做了,收拾完房间跟妈妈说 “妈妈,我知道错了,下次我一定按时关平板”。
剥夺“非必要特权”是很有效的惩罚——比如不能看平板、不能买零食、不能去游乐场,但一定要注意,别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比如不能说“我不喜欢你了”“你别回家了”。孩子会明白“我犯错了,所以不能做喜欢的事”,但不会觉得“妈妈不爱我了”。
这种惩罚能让孩子知道“规则不能破,犯错要付出代价”,还能保护好亲子关系,比打骂强太多。
下次孩子打破规则,别着急发火,剥夺他的非必要特权,让他记住教训,同时别忘说“妈妈还是爱你,但你要改正错误”。
写在最后
惩罚孩子的关键不是“让他疼、让他怕”,是“让他懂、让他改”。
这3种不打不骂的惩罚方法——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用暂停冷静平复情绪、剥夺非必要特权,既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又不会伤害他的身心,还能维护好亲子关系,建议收藏起来,下次孩子犯错时可以试试。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