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空间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守护童年的民生基石。近年来,翁源县始终秉持“儿童优先”理念,以“一米高度”为标尺,聚焦空间赋能、场景创新与生态共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县域发展,通过微更新激活“沉睡空间”、以系统化思维织密服务网络、靠多元协同凝聚共建合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营造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施策:“针灸式”更新激活全域空间
立足“小而美、精而优”定位,以“绣花功夫”唤醒各类空间,让童趣场景融入群众生活。一是盘活“金边银角”打造口袋乐园。立足儿童需求,盘活辖区空地资源,打造优质儿童室外活动空间,如珍珠村、蓝青村、青云村突出儿童友好元素,通过改造闲置地建成小滑梯、小水池、小沙池等游乐场所,让儿童活动区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源泉。从亲子家庭视角出发,先后建成翁源县气象局、珠江源茶场、涂志伟美术馆等省、市级儿童友好基地,为家长带着孩子了解气象、采茶、美术等知识搭建平台,启迪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究精神。二是深耕乡土特色构建研学场景。依托县域乡村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儿童研学空间。比如,在联群村盆景主题花园开设“绿美乡村课堂”,设置“走读乡村”生态研学路线,为儿童提供可体验的真实场景,加深儿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在湖心坝围屋,依托乡村田园风光打造观光小火车、农耕文化体验区,让儿童在田野间感受自然魅力和农耕文化的熏陶;在蓝青村建成百米节气科普长廊,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节气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气象的学习兴趣;在青云村打造湿地公园科普点、儿童游学体验区、童心小菜园等类型丰富的儿童研学打卡点,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研学体验中不断拓宽视野。
(二)系统构建:“全场景”延伸织密服务网络
以儿童生活轨迹为脉络,推动儿童友好空间从单点改造向全域覆盖延伸,把温暖送到儿童心坎上。一是多维度关爱守护伴成长。充分用好县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兰之韵民宿妇女微家等阵地,在寒暑假开设留守儿童公益培训班,涵盖诗词、绘画、写作、书法等10余种课程,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陪伴、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假期中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关怀。聚焦儿童成长需求,以“第三课堂”为活动载体,开展寒假关爱儿童服务活动和“七彩假期”暑期夏令营活动,覆盖爱国主义、文化素质、法治宣传、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等教育,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多彩、更充实。二是多场景打造阅读“书”适圈。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配套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等功能空间,并在各镇建成风度书房等阅览区,为儿童提供开展读书分享、民俗文化、趣味科学等活动的场所,让广大儿童课后有处可去、有事可做,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此外,新建翁源县创客艺术交流中心,为广大儿童配备各类书目和电子阅读智能化设备,重点打造幼儿阅览区等特色空间,组织开展“阅见翁源”打卡、“小小图书馆员”体验、亲子读书会等文化活动,为儿童打开知识殿堂。
(三)多元协同:“聚合力”共建共享友好生态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儿童友好生态圈。一是撬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实施“爱心妈妈”关爱行动,招募了363名“爱心妈妈”,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日常陪伴等,全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引入企业运营网红公交车,将公交车与凯蒂猫可爱的卡通形象相结合,设定学校专线,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公交专线,让儿童出行“甜度拉满”。针对翁源家庭教育师资薄弱的痛点,组建一支由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优秀教师等多元力量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今年共开展家庭教育讲座56场,受益家长、学生2000余人次,儿童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二是创新运营模式长效赋能。成立“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绿美“童”行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儿童参与植树护绿、环境卫生清洁、家居环境卫生评比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儿童参与成为基层治理新力量。引进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在翁城镇一号粮仓开展诗歌教育,自2023年引进以来共开展讲习活动100多次,指导儿童创作诗歌超3000余首,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如今,《翁城孩子的诗》已出版,并入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2025年县域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二、经验成效
一是空间激活成效显著。聚焦闲置空间“微更新”,累计打造儿童友好基地28个,小滑梯等儿童游乐场所34个,儿童研学空间21处,实现重点区域适儿化改造全覆盖,让“转角遇见童年”成为现实。二是服务网络全域覆盖。近三年来,开展各类公益培训班20期,受益儿童830余人次,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加有“知”有味。在县、镇建成风度书房等阅览区13处,全年服务儿童超11万人次,助力点亮儿童阅读梦。三是协同生态持续赋能。撬动“爱心妈妈”、家庭教育讲师团等社会资源,为广大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创新“活动+文化”运营模式,通过实践活动、文化活动增强儿童归属感和文学素养。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升级空间品质。持续深化“一米视角”的空间营造理念,聚焦儿童多样化需求,结合县域文化特色,在新改造空间植入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IP,打造差异化童趣场景,让空间兼具功能性与文化辨识度。二是优化服务供给。发挥妇女微家、儿童之家、风度书房等阵地作用,持续开展公益培训班、亲子活动等,为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帮扶和暖心服务,满足儿童“玩耍娱乐、科普教育、亲子互动”等需求。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儿童友好理念宣传,推动儿童友好从“空间营造”向“社会共识”延伸。扩大“儿童议事会”覆盖范围,吸纳更多儿童代表参与决策,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
撰 稿:张雪玲
编 辑:李 娜
初 审:陈艳香
上一篇:灵宝:法治护航青春 知法守法护法
下一篇:宁波留学机构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