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省级评议拟通过名单的公示》:经专家评审,拟同意申请增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点11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点7个,申请调整修业年限专业点5个,申请撤销普通本科专业点71个,本科专业调整紧扣人才培养新动向。
新专业“新”在何处,部分专业又为何不受欢迎了?从本次公示的名单整体来看,本次专业调整呈现4个显著特征:聚焦国家战略方向与区域产业升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与民生服务、注重专业设置差异化与学科均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无论是“上新”还是“退场”,都有深刻的底层逻辑。
首先,高校专业并非凭空产生,这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服务一定的战略需求,并具备完善的学科基础条件。此次省属高校本科专业“上新”,正是契合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需求,让知识应用于产业发展。第二,高校专业学科调整优化与就业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在部分专业招生状况较差、师资不足、就业率低,或非该校办学特色时,推动相关专业“退场”,将减少低效供给,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供需错配,拓宽其选择面。第三,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主体,调整专业学科设置,符合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据了解,在本次备案专业中,62个专业仅由1所高校设置(占比53%),正是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转向专业质量深耕的实践。
而在此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相关调整也曾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越来越多老专业消失、新专业亮相后,如何防止新专业变“新瓶装旧酒”式创新值得思考。一方面,持续做好高校专业“加减法”,需结合各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丰富人才供给,让教育顺应潮流又想在前头。另一方面,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高校应完善配套管理措施,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新专业之“新”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就学生来说,更应在诸多可能性的新旧专业之中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冷思考”,应对好就业市场新变化,理性选择与拥抱未来。
巨变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求新求变。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加快布局未来赛道,激发高校更新生命力,让学生未来多一些机遇,才是高校专业“增减”的应有之义。 (晋钰佳)
下一篇:上海留学机构哪家好申港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