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分享农技管理经验。 曲周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通讯员 韩富强
躬耕双甲,强国兴农。
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农大校领导作学校发展历程报告,教师代表深情回顾农大辉煌成就。在中国农大承载着百廿厚重历史的校史长卷中,改土治碱的壮举与科技小院的创建,被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深情记录。
曲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农大的科技赋能。双方在相濡以沫、并肩同行的岁月里,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成为校地合作悠久、成果丰硕的全国典范。
双甲学府系“三农”,五二躬耕凤城地。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农大教师带着周恩来总理的嘱托进驻曲周,与曲周人民一道开启了县校合作的不凡历程,一代代农大人前仆后继,扎根曲周、服务曲周,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铸就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农大百年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52年来,不管人员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发展,曲周人和农大人始终血脉相连、情谊延绵。
五二载薪火相传,累累硕果载史册。双方从改土治碱到农业综合开发,再到科技小院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四个阶段,弦歌不辍。农大师生把科技基因植入曲周大地,创造了诸多彪炳史册的成绩。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30余项,其中“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2009年,中国农大在曲周首创科技小院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写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
五二载诲人不倦,精心育才助发展。双方依托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精英。从这里先后走出3名院士、100余名教授、600多名博士和硕士,1万余名“土专家”“田秀才”,8万余名科技农民,助力曲周率先建成吨粮县,并荣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创新型县等殊荣,为推动曲周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10月9日,在中国农大召开的“五十载县校情深,双甲子农大辉煌”专题会上,曲周县向石元春、张福锁颁发荣誉奖牌,向翟志席、曲周实验站的各任站长及教师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他们为曲周农业科技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致敬他们扎根基层、躬耕科研的奉献精神。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是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这一天,从曲周县“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传来喜讯:王庄千亩方测产结果为826.6公斤/亩,结合今年6月小麦季实收730.8公斤/亩,冬小麦夏玉米全年亩产达1557.4公斤,较千亩方周边农户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