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深山藏了个“学霸村”!6年间3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
开心田螺
2025-10-25 13:22:54
0

本文转自【十堰晚报】;

在十堰市郧西县深山

藏着一个“学霸村”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近5000人的村庄

走出300余名本科生

6年间

3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

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

一代代人用煤油灯下的坚守

以一棒接一棒的传承

书写了深山里的教育传奇

01

勒紧裤带办教育

深山播撒教育的梦想

秦巴山脉深处,秋意正浓。从十堰城区驱车3个多小时,记者一行抵达郧西县景阳乡东部的小泥沟。这条狭长的山沟以尚坪村、陈家庄村为核心,户籍人口达1364户、近5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村”。

“山高沟深,坡陡地薄”是小泥沟的真实写照。这里土地贫瘠,超过45度的陡坡梯田至今仍是主要耕地。77岁的尚坪村退休教师余绪山轻抚着泛黄的族谱,对记者说:“我们祖上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流民,辗转落脚到这里。”

严酷的生存环境,催生出最朴素的信念:“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

余绪山指着身后的房屋地基回忆:“1954年,尚坪乡政府专门在这里腾出左厢房,办起小泥沟第一所现代小学。首任教师高继成带着学生,用借来的课桌、学生自带的凳子办学。他甚至拆下隔墙的鼓皮,刷上油漆做成黑板。”

位于大山深处的郧西县景阳乡尚坪村。

1986年暑假,为优化教育资源,寨下小学六年级需并入陈家庄小学。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朱泽金带头,村民积极响应,仅用两周就凑齐20套课桌椅,还建起了师生食堂。

“那时候真是勒紧裤带办教育。”退休教师周发和感慨,“到1998年,我们管理区五所学校的教学用房,已全部从土木房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楼房。”

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寒冬腊月杀年猪时,当地有互请邻里“喝猪血汤”的习俗。早年物资匮乏,学校周边的人家哪怕不请别人,也必定要请老师。“我们怎么推都推不掉。”周发和回忆。更有长辈教育孩子,不能将有字的纸带入茅厕。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02

煤油灯下砺锋芒

寒门学子“硬核逆袭”

在小泥沟,几乎每个家庭都珍藏着与苦读有关的记忆。那是一代代人于困顿中点亮信念、在油灯下照见未来的故事。

尚坪村姑娘吴晓年幼失怙,哥哥考上大学时,她刚小学毕业。懂事的她曾哽咽着问母亲:“等哥哥大学毕业了,再送我去读书行不行?”后来,在家人支持下,她于1985年重返课堂。为珍惜读书机会,她在放牛时,都会抓紧时间读书。最终,她考上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从陈家庄村走出去的程文,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逆袭”。他的高中班主任、郧西一中原校长汪宏升记忆犹新:“2007年秋天,程文刚上高中,英语基础薄弱。他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就着路灯背单词;教室灯一亮,便立刻在黑板上默写巩固。”一年后,程文的英语从弱科变成了强项。

凭借这份毅力,程文成功考入东南大学,本科毕业后一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如今,他已是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摇篮”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

环境优美的郧西县景阳乡明德中心小学,这里接收尚坪、陈家庄等附近村庄学生入学。

尚坪村的彭玉桂,初中时父母外出务工,早早便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每个周末,他在坚持学业的同时,还要清洗一家人的衣物、为弟弟妹妹安排好下周的生活。他的初中班主任熊宣兵感慨:“这孩子从不因家庭困难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学习。”正是这份在逆境中磨砺出的坚韧,推动他于2014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继而远赴海外深造。学成归来后,他选择留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小泥沟学子的成才之路,如一场振奋人心的接力赛。他们将在深山中磨砺出的坚韧,化作一次次向上攀登的强劲动力。

尚坪村的童飞从西安财经大学起步,历经云南民族大学的锤炼,最终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现任教于湖北大学文学院。

陈家庄村的朱锐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此外,他凭借自身在药学领域的建树,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副教授。

他们用行动共同诠释了“逆袭”的真谛: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起点,而在于那持续不断、一棒接一棒的奋力奔跑。

03

六载三跃“清北门”

精神灯塔照亮深山

小泥沟的教育传奇,在1999年至2005年间写下最璀璨的一页。6年光阴,这条山沟里先后走出3位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子,创下轰动一时的佳话。

1999年,尚坪村的邓波考入北京大学,成为郧西一中首位迈入该校的学子。回忆起那一刻,他的高中语文老师陶长华说:“我们十分兴奋,但并不意外。”

这份“不意外”,源自邓波一以贯之的勤奋求知。邓波的父亲回忆,孩子自幼与书为伴,家中有限的藏书读完后,便想方设法四处借阅。陶长华也分享了一段往事:“1999年春天,我向学生推荐《科幻世界》杂志,邓波当即订阅数期潜心研读。机缘巧合,当年高考作文题正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与杂志的科幻主题高度契合。”最终,邓波语文考出133分的高分,作文接近满分。更难得的是,这位文科生的数学也取得128分的优异成绩。

榜样的力量,催生出接踵而至的奇迹。2001年,陈家庄村的曹树林考入清华大学。郧西一中校长徐杰对他印象深刻:“曹树林上课非常专注,课余不仅酷爱阅读,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二时,他已能研读文言古籍,还担任学校劲草杂志社社长。他是我们学校首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

紧随其后,2005年,尚坪村的郭利华也迈入北京大学校门。

在两个村庄的统计里,这条通往山外的“星光大道”上,越来越多的学子奔赴大江南北,共同织就一幅流光溢彩的“名校图谱”。

04

接下教育接力棒

续写山村教育传奇

小泥沟的教育发展轨迹清晰可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专生成了稀缺人才;1982年,这里首次走出专科生;1984年,本科生实现零的突破;新世纪前后,名校生迎来“井喷式”增长。这一系列跨越,生动展现了教育投入带来的长期回报。

“小泥沟能有今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景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曾富钢说,“从最早村干部带着大家凑桌凳、建食堂,到后来全管理区推进校舍改造,再到如今县乡两级持续优化办学条件,这根‘教育接力棒’一传就是几十年。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把这份传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景阳乡工作了近十年的乡党委书记晏光华,谈及小泥沟的变迁时,言语中满是自豪:“小泥沟从深度贫困到教育明星的蜕变,正是‘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生动写照。”

“我常跟乡亲们说,‘金凤凰’可不是凭空飞出来的。”晏光华表示,“历届乡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与家家户户的重教传统、几代人的坚韧接力、师生们的共同拼搏同频共振,才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如今,从小泥沟走出的学子已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些从山沟飞出的“金凤凰”,正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引进、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持续反哺养育他们的土地。

夜幕降临,山村灯火次第亮起。那温暖的灯光下,或许正有下一个程文、邓波在伏案苦读。这个小山沟的教育传奇,正在新一代人身上静静续写,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前程。

深山灯火,终成星河

那被煤油熏黑的墙皮

记满笔记的课本

都化作最动人的诗篇

这不仅是教育的奇迹

更是一个民族

对知识最虔诚的信仰

在希望的田野上种下的种子

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文、图|记者 张贞林 通讯员 朱义全 曹龙飞 张飞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莒南二小开展抗美援朝纪念日主题... 鲁网10月22日讯 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莒南二小四年级十班以“铭记英雄史诗,传承奋斗精神”为主题...
学生晚交作业怎么办?成都老师这... 学生时代,你有哪些最难忘的记忆呢? 也许是一张奖状,也许是一次考试,也许是一次郊游……但成都的这群初...
教师转岗之痛:当起小学生,月考... 在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和班级设置变化时有发生,而这往往会给教师群体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
清华大学,大幅压缩学分! 最高减少30个学分!2025级新生入学伊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便宣布了一项重磅改革:全面修订培...
湖北一所大学正式更名 10月25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同步举办校友回归主题活动。活动现场,襄阳广播电视...
高考300分择校指南:这些大学... 高考300分择校指南:这些大学和专业同样成就人生逆袭 当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300分左右的考生家...
管好放学三小时:让孩子写完作业... 孩子放学后的三小时,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管得太紧,孩子累;放得太松,事没做完。怎么在保证完成作业的...
赤峰市家庭教育指导优秀案例(第... 家园一起成长,静待花开 ——家庭教育指导视域下的师幼双向成长案例 赤峰实验幼儿园 李思维 一、案例背...
中财政府管理学院2026年非全... Q1:中财政府管理学院非全日制MPA授课地点在哪里? 中财政府管理学院非全日制MPA授课地点在中央财...
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记者24日从教育部获悉,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10条措施,其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