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减少30个学分!2025级新生入学伊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便宣布了一项重磅改革: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为本科专业的毕业总学分进行适当的“瘦身”。
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全面落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近日该校明确提出以“学分压缩、特色凸显、交叉融合”为导向,将文科总学分从171分精简至145分。
这两所高校的改革举措,指向一个共同方向:为本科教育做减法,为学生成长拓空间。而放眼全国,压缩学分,已成为高教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学分压缩潮,来了!
压缩总学分,已成为高校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以下为部分高校的举措:
清华大学
自2020-2021学年度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的选课学分实行上限控制。教务处2024年3月发布的本科培养方案明确指出,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150学分左右,专业相关学分100-110学分左右。即使就读于双学位专业或者申请了辅修学位,学分总数一般也在180学分左右。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据该校正在读博的学生周瑞回忆,为了获得工学和经济学双学位,他曾在本科阶段完成了230多学分的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
今年5月30日,复旦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正式发布,改革后,本科项目必修学分一般为140个左右(减少15-20个)、本硕融通培养项目学分一般为150个(减少35-40个)、本博融通培养项目学分一般为160个(减少55-60个)。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在其《关于修订2023级本科生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凝练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压缩必修学分,并注意各学期学分分布应相对平衡。各学院可自主确定总学分要求,同一大类不同专业总学分尽量保持一致。原则上要求各专业总学分不超过145学分。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2022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总则中明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课外培养,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在高校的教学运行规则中,1个学分通常对应数个课时。总学分的压缩意味着总课时量减少。这看似是“量”的调整,实则是从“灌满学生时间”到“激发学生自主”的教育转变。
“水课”出局,“金课”扩容!
之所以减少课时,主要源于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精简与优化,重点在于淘汰一批内容陈旧、教学效果欠佳的课程。这一改革直面了高等教育的现实痛点。据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数据,2024届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比例已达3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清晰地揭示了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变革的结构性矛盾,在数字经济与AI技术爆发式发展的当下,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
这一改革方向,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紧密呼应。2018—2019年,教育部相继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拒绝“水课”进课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9年正式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旨在建成万门左右代表中国水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计划的建设成效已逐步显现。截至今年8月第三批认定结果公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量已累计逼近1.7万门——现已认定5116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750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于今年8月21日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拟认定5999门课程)。
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在课程认定数量上位居前列,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的调整优化,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正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所言:“减少学分并不是减少学习机会,‘0注水’‘高提纯’,让大学所学真正变为滋养未来的宝贵养分。学分的减少看似在缩小学习的‘范围’,但实际上扩大了学习的‘深度’。”
课程“瘦身”:跨学科、去重复、汰旧课
关于学分压缩的具体路径,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杜明指出:“重点在于优化学科基础必修课的设置、整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规范实验实践环节。”
他以该校两个学院的改革为例: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学科基础课程合并、删减,同时将原来零散的实践类课程(如“市场调查”)合并,为跨学科、AI与数字创意课程预留了学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将一些“与学科和行业发展脱节、知识陈旧的课程减掉了”。
在另一所高校,海南大学于今年秋季学期完成了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该校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朱杰介绍,传播学专业主要从两方面推进学分压缩:一是缩减一些学分过高的课程,二是优化一些重复设置的课程。
类似的课程整合思路也体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学改革中。今年3月2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双减一提升”教学改革系列活动中,网络工程专业执行负责人张俊伟老师提出,从专业需求出发,适度压缩学时、降低学分,适度削减线上课程及体量过小且对学生培养无益的实践,整合零碎课程资源,打造课程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际交流层面,高校亦通过经验共享共同应对学分压缩带来的教学挑战。以10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青海大学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为例,在课程建设方面,两校围绕学分学时压缩难题交流对策。教学上,首经贸采用“统一大纲+灵活教法”模式,融入AI模拟企业场景;而青海大学“统一化要求较高”,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灵活性要求。
从课程整合到教学调整,各校正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将学分压缩落到实处。这些实践的核心,在于将有限的学时聚焦于对学生成长更具价值的核心环节,从而真正提升培养质量。
各高校的探索表明,学分压缩远非简单的数量调整,学分压缩的本质,是从关注学习“数量”转向追求学习“质量”。这一转变,是推动本科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所迈出的扎实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轩尧. 学分“减”了,人才培养该“加”些什么 [EB/OL]. [2024-06-06]. 光明网.
[2]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澎湃新闻网等。
上一篇:高考300分择校指南:这些大学和专业同样成就人生逆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