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一起成长,静待花开
——家庭教育指导视域下的师幼双向成长案例
赤峰实验幼儿园 李思维
一、案例背景
初见乐乐(化名)是在幼儿园保健室的晨检时,他背对人群,视线凝固在天花板上。入园首日,孩子们围坐玩手指游戏,只有他不参与,他的安静与周遭的喧闹形成反差。自由活动时间成为观察窗口,图书角的翻页声、积木区的搭建声,乐乐始终钉在原地。直到一个小朋友举着红色玩具车靠近,乐乐的眸光短暂闪动,可当同伴将玩具递到眼前时,他又迅速缩了回去。这个始终与集体保持三米安全距离的孩子,引起教师关注。
二、问题分析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乐乐具有假性自闭倾向特点,家长非常担忧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构建家园协同的"缓冲垫",决定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家长破解孩子的行为密码,将家庭转化为滋养社交萌芽的温床。这不仅是教育方案的落地,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接纳的生命对话。
三、指导目标
1.认知赋能:建立家校协同认知升级机制,突破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盲区,构建家校双向反馈机制,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素养。
2.社交突围:打造阶梯式社交能力发展路径,构建“幼幼间→师幼间→亲子间”的综合干预框架,助力幼儿克服社交障碍,促进社会性发展。
3.环境重构:创建发展支持性生活生态系统,设计“安全适宜—环境沁润—自主自理”三级环境改造方案,助力幼儿融入家庭劳动和集体劳动,在参与中收获责任感。
四、指导实施过程
措施一:认知共建,观察解码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结合经验、带着问题教师系统研读《地板时光疗法》《PECS沟通系统应用》专业著作,重点突破假性自闭倾向儿童的感知觉特征、非语言沟通机制等理论模块。
教师将指导建议与乐乐妈妈沟通,解决家长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每天针对幼儿一日生活中行为与家长进行交流。
在细致指导、耐心沟通、多角度关注下,家长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倾听与执行转变成积极反馈、乐于沟通,促进了家庭策略的实施。
成效:教师与家长对假性自闭倾向儿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方向更加明确,问题判断与分析更加清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具实践性。
措施二:社交赋能,联结共促
园所支持措施:针对乐乐小朋友的社交退缩行为,教师在班级实施同伴关爱计划,引导其他幼儿主动亲近乐乐,并经常分享乐乐和小朋友游戏交往的照片、视频。
成效:幼儿开始跟着老师做一些手指游戏、参与喜欢的小车相关的角色扮演游戏、社交故事等。
家庭支持措施:家长在生活中开始进行有效沟通,给予理解支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带孩子参加亲子游戏、社区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并邀请小朋友到家中做客,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成效:幼儿从开始的拒绝参加转变成外出时主动牵起妈妈的手。
措施三:丰富感知,助力破茧
园所支持措施: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关注乐乐的兴趣点,为他提供相关的书籍、玩具如小汽车、拖拉机等功能型汽车资源,满足他的探索欲望。及时发现教育契机鼓励乐乐提出问题,并耐心解答,引导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答案。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幼儿园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丰富感性经验,拓宽视野。
成效:幼儿有了参与意识,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突破性进展。
家庭支持措施:家长在家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图书,陪伴幼儿读书,加强沟通交流能力进行语言干涉教育。同时为孩子提供健康营养的饮食并开始让孩子自己穿衣、洗漱、整理玩具,让幼儿在试错中成长破茧成蝶。
五、创新价值
实践证明乐乐不是“不听话”,而是因为神经发育差异在沟通、社交和行为模式上有独特需求,更需要规律的日程和明确指令来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个性化引导建立沟通桥梁,而非强制服从。理解差异,用耐心科学的方法陪伴,才能让幼儿更好的表达自我。本案例践行融合教育理念,通过环境调适与活动浸润支持乐乐随班就读。这种“环境包容-活动嵌入-同伴支架”的立体支持模式,折射出融合教育“和而不同”的生态智慧。
六、指导效果与反思
效果:经过为期12周的家校协同深度干预,乐乐在生活适应能力、社交沟通能力、认知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任务,还愿意主动与小朋友交流互动,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得到充分激发。
教师通过专业实践赢得了家长深度信任,家长用真挚情感写下以下文字表达对教育的礼赞:
育幼有方守初心,廿载耕耘桃李深。
君执玉尺量天地,爱润童蒙护赤忱。
不逐浮名循远道,唯将真心化春霖。
晨曦伴读声盈耳,夕照观园步满襟。
蕙质兰心昭日月,杏坛俯首育清荫
何用丰碑镌史册?童颜笑里见真金。
反思:此案例揭示了假性自闭倾向幼儿行为背后复杂心理需求与教育干预的关键突破口。这一家园协同干预的实践,不仅是对特殊教育理念的践行,更是一场关于教育者与家长共同成长的觉醒之旅。本案例的实践也引发新的思考:如何建立长效的家园支持机制以巩固干预成果?如何在集体教育中平衡个别化需求与群体发展?这将是未来持续探索的方向。乐乐的“破茧之旅”证明,当教育者与家长以协同共生的姿态拥抱差异,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专业的滋养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思想政治工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