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驱动高等教育变革
开心田螺
2025-10-26 00:16:06
0

□ 段 燕

2024年12月,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元年”。这一论断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辅助教学工具转变为推动教育范式重构的核心力量。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自适应学习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教育的知识生产方式、学习形态与治理逻辑,推动教育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融合发展的关键交汇点,既要顺应趋势,更应主动推进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智能技术赋能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推动教育全要素、全过程创新,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目标重构: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培养转变。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正触及“培养什么人”的核心命题。长期以来,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而智能时代的“知识平权”正在打破传统教育逻辑,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习成为激发个体潜能、塑造独立人格、匹配社会需求的过程。高等教育作为青年步入社会与职场前的关键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能力的重任。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未来职业与社会结构的演化。要实现这一转型,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四种核心能力:一是提出问题的思考能力。人工智能擅长回答,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问题,却难以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新与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人机共生“1+1>2”的关键。高等教育应营造启发性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与学术权威,在不断发问中揭示本质、开拓可能。二是人工智能的调用能力。在知识极度丰富的智能环境中,如何高效、精准地调取信息,成为新的学习门槛。人工智能依赖提示词生成内容,因此掌握提示词逻辑、建立个人提示词体系,决定了学习者人机交互的深度与效率。三是人机共创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拓展了个体能力边界,使学生以极小成本完成过去需要长时间或团队协作的任务,极大提升科研与创新效率。高校应顺应趋势,引导学生将人机共创用于现实问题解决,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跃升。四是高阶思维的批判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核心能力。面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学生应具备识别偏差、分析逻辑、审视假设的能力,在反思中形成独立判断。更重要的是,还要在信息甄别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避免思维惰性与认知退化,使人机共生实现理性正确与价值正确的双重统一。

模式转型:从知识灌输向交互体验转变。人工智能将传统的“师—生”二元关系拓展为“师—机—生”的三元互动。教育场景由人际交流走向人机共生,知识生产从个体生成迈向智能生成,教育生态正迎来系统性变革。第一,教育对象更加精准。人工智能的介入使教育有望打破个性化、高质量与大规模之间的“不可能三角”,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借助智能技术分析学生差异,精准掌握个体特长与学习偏好,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实现兴趣、能力、资源与学习方式的精准匹配,促进潜能释放与能力发展,推动教育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由普适教学转向差异化培养。第二,教育边界更加拓宽。人工智能正重新定义教育的时空维度与内容结构。通过泛在学习、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多样化方式,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知识习得。这不仅推动城乡与区域间的教育公平,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共享优质资源,还突破了课程、教师、教材等传统边界,促使教育从线下课堂向开放系统延伸,形成更加多元、互联、共享的学习生态。第三,教育环境更加智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极大拓展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路径,使教育方法更加智能化、情境化和体验化。知识传授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以交互体验为核心的动态过程。通过人工智能的虚拟角色设定,学生可与历史人物或古代先贤展开跨时空对话;借助沉浸式技术与教学融合,可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可视化,显著提升学习兴趣、理解深度与学习效率。

师者升级:从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文转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师生在技术应用上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为保持在教育场域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亟须重塑自身角色,既能驾驭数字技术,又能坚守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成为价值的塑造者。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易形成“信息茧房”,个体价值观面临被技术操控的风险。青年群体正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若缺乏引导,易受网络亚文化与虚假信息的侵扰。教师应坚守“立德树人”,将价值引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抵御技术异化与信息噪声的侵蚀,弥补人工智能在伦理判断与价值塑造上的缺位。其次,教师应成为教育的领路者。人工智能带来的内容碎片化,可能削弱学习的目标导向,阻碍深度思维的生成,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体性。研究表明,长期沉溺于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会削弱个体专注力与持续力,损害系统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强化深度探究,使人机共生所激发的求知欲更具方向性。教师亦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兼顾学科交叉与知识逻辑,避免其在信息洪流中迷失。再次,教师应成为实践的推动者。人工智能的持续迭代,正深刻重写现实世界的结构。这一技术转化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也蕴藏无限机遇。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真实社会场景,探索技术创新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以创造性方式运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福祉与职业能力,从而在新科技时代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共进。最后,教师应成为技术的掌握者。面对技术革新浪潮,学生思维活跃,往往更快适应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未来的学生必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人机共生将成为学习常态。教师若无法运用人工智能,将可能被时代边缘化。因此,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智能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同时保持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迭代自身技术谱系,与时代同频,与学生同行。

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广泛影响各行各业,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进程伴随诸多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不仅应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规范,防范潜在的学术风险,更应主动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与科研实践,释放其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潜能。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25SWC-22〉研究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分享一个带娃不生气的理论 在往期的文章下面,我们收到一些已为人父母的读者留言,说日常生活中会被孩子气到情绪崩溃。身为父母也知道...
欢迎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26年 应用伦理硕士招生报名通知 应用伦理是一个集科研、教学、职业于一体的专业...
真正的人才,从不被学历定义|有... 贺文兵 10月21日,央视新闻发文《高职毕业任教清华、让脑机接口嵌入现实……她们的青春同样精彩!》。...
多个大牌化妆品被检出苏丹红?多... 据央广网10月24日消息,近日,一家第三方测评机构称,“被禁用20年的苏丹红,竟然在多款护肤品中检出...
广外发布26考研报名不符合规定... 昨天,广外再次发布了《关于2026年硕士统考报名不符合我校规定的重要提示》。(10月24日) 附件...
湖南高校风云榜:揭秘中南名校的... 湖南高校风云榜:揭秘中南名校的真实排名密码 当岳麓山下的枫叶又一次染红校园时,湖南高等教育的竞争格局...
2025南京最好的留学中介公司... 一、南京留学中介怎么选?这些高频问题你问过吗? 作为从事12年国际教育规划师,我经常收到南京学生和...
SGA30分霍姆格伦31+12...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10月26日NBA常规赛,客场作战的雷霆以117-100击败鹰,雷霆取得3连...
“连滚带爬进飞机”,歌手郑智化... 长安街知事消息,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的时候,升降车升至机门...
东南大学820专业基础综合考研... (上岸难度:★★★★☆/4,考试大纲、真题、经验帖等考研资讯和资源加群606237326/博睿泽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