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柯兰
退休后我主要忙碌两件事:一件是作文,为报刊写一些小文章,以延缓大脑的衰老速度;还有一件就是下厨,在厨房这个小天地里开启另一种“创作”。一个生产美食的厨房,等于一方充满烟火气息的创造天地,它与作文相似,不但需要拥有娴熟的技艺,还需要掌握对主料的“修辞”、配料的“逻辑”、调料的“润色”和火候的“表达”。因此,我的厨房里,每天都充满着哲学的气息。
满足家人的味蕾,是厨房里最重要的人生哲学。名目繁多的炒、煎、炸、蒸、煮、氽、烩,与不同的食材结合,会产生难以置信的不同味道。膳食的营养搭配,既要从烹饪历史中获得各种参照,更要从丰富的物产中获得上佳食材,同时,还要根据节气的变化,挑选应季的新鲜食材。孔子说,不时不食。时与食,才是厨房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饭的香味和菜的美味,隐藏着厨房哲学的层次感、起伏感和波澜感。多炒一铲太老,少炒一铲太嫩,分秒之差,舌有感知。看似模糊的一颠一勺,直接决定最后出锅的菜能否恰到好处。一道看似平常的鱼汤,里面却深藏着无数奥妙,选多大的鱼、放多少水、用多少盐、火候如何掌控,各种要素如何组合,才能使出锅的汤最鲜、入口的肉最嫩,只有懂得厨房哲学的人才把握得精准。在各种要素组合过程中,如能真正做到不过不欠、不偏不离,才能让饭更香菜更美。
择菜是厨房里的另一件平常事,但经常下厨的人心里清楚,每一种菜的择法是各不相同的。根茎植物相对简单,只要除去已经烂的、品相不佳的,或者已经发芽(比如土豆)的,留下新鲜的、完好的就行了。大量的秆菜和叶菜就需要精心挑选。比如秆菜,要把秆上的叶子一片片择净,去掉老秆,留下水嫩、新鲜的菜秆备用。择韭菜,得一根根捋,先去烂叶,再掐枯尖,然后保留下健康漂亮的精华。洗菜也有学问,有些菜要一根根洗,才能保证菜的干净卫生;有些菜要经过清水浸泡,泡一遍洗一遍。泡了水的蔬菜,不仅颜色鲜、口感好,还可去掉绝大部分的农药残留。
切菜靠的是刀工,特别是切土豆、切萝卜,看似容易,其实不经过几年的刻苦练习,很难达到均匀美观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土豆切得丝细如线,能穿过针眼;有的人却切得杂乱无章,粗的像筷子,细的像圆珠笔芯,既影响美观,也影响口感。
掌握焯水技巧是厨房里的大学问。焯水看似简单,内含诀窍。首先是蔬菜的品类选择,不是所有的菜都需要焯水的,但有些菜必须焯水。比如,木耳焯水可祛除毒素,菠菜焯水可祛除草酸,芥菜焯水可减轻异味,四季豆焯水可防中毒,西兰花焯水可有效祛除小虫子和农药残余。接下去是如何把握焯水时机,锅一坐,加水,水开放菜,再等水开。焯水的技巧往往被许多人忽略:焯过头了,菜会软软绵绵没韧劲,影响形状和味道;焯欠了,凉拌后发生发艮,口感不好。焯水,悟的是时机。
然后是菜的搭配。一道菜品的诞生,讲究的是主料和辅料的搭配,而配菜则是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
炒菜、拌菜技术含量更高。炒菜的火候掌握和放调料的先后顺序,都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总结。菜炒得好不好吃,其精髓是一个“炒”字,其决定因素是调味以及火候的把握能力。炒菜添油前必须先热锅,食油沸点低、吸热快,若是冷锅添油,油热了锅还没醒透,这时再把大量冷菜一股脑地倒进去,温吞吞的一锅菜,神仙下厨也炒不香。坐锅、放油、下菜、加佐料,似乎一看就明白,但真正做精、做细,做得味道好、颜色佳,那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
煮饭、煲汤同样需要把握火候。比如小米饭,水开下米,多简单的事,其实不然。煮熟容易,要想色好味浓、又黏又香,可不只是小米的事。同样的灶,同样的锅,同样的水,同样的小米,同样的量,同样的时长,不同的人去煮,结果也会不一样。究其原因,火候是关键,大小火的掌握是核心机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治理国家这么大的事,都需要吸取厨房里的哲学智慧。虽然普通人一生没有治大国的机会,但只要手脚勤快,烹小鲜的机会却是天天都有,我们大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去厨房里用心烧几道菜,在色香味的经营中汲取诗意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