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长大可以做大事的,小时候都有这3个特征,和成绩无关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以下这3个特征。
01
热爱阅读:在书本中与伟大的人聊天
查理芒格:“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聪明的人都会从书里找经验+思考+总结,从小养成爱阅读的能力,长大后指定可以成大事。

阅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多少好词好句,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
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即便当下成绩平平,他也在默默积蓄能量。
每一本好书,都在为他搭建通往更高处的阶梯。
之前群里有宝妈问我:“为啥你的孩子成绩下降了,你不慌?”
我:“她有很不错的学习力以及喜欢大量阅读,这种能力和习惯,等她长大了肯定不会太差,成绩只能代表这一段时间有些没有掌握,并不代表一辈子”。
我从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但是很在意孩子错在了哪里。
我喜欢陪她一起克服难题,在错误里成长。

02
敢于质疑:不害怕权威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地球是圆的”,他立即举手发问:“那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有什么证据?”这个问题让老师一时语塞。
后来,他在家乡发现一块巨大砾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大人们都说“自古就在这里”,他却坚持研究其来历,最终发现这是远古冰川的遗迹。
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质疑精神,推动他后来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质疑不是叛逆,而是科学精神的起点。
当孩子敢于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表明他真正在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接受。

当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方的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地球有可能是圆的,最后在航海家麦哲伦的实际行动中,发现地球确实不是方的。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能力,也很重要,千万不要做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我家大宝,从来不会因为我是妈妈,就认为我说什么都对。
记得有次人家做题对了,我理解错了,劈里啪啦就吼过去了,她过来说:“妈妈,您先别着急,您再看看题”。
在她的解释下,我发现竟然是我理解错了,赶紧表扬:“真不错呀,在妈妈吼你的情况下,你还可以坚持你的答案,太棒了”。
其实我是为了缓解尴尬才灵机一动赶紧夸,当时孩子还问:“妈妈,您是不是故意考验我呢?”哈哈哈。
03
保持好奇心:成就自己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智力迟钝”,因为他总是沉默寡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他好奇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思考如果追上光速会看到什么。
这些在旁人看来“古怪”的思考,恰恰是后来相对论的思想萌芽。
他曾坦言:“我没有什么特殊天赋,只是极其好奇罢了。”

在这个充斥着短视频和碎片信息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思考成为一种稀缺能力。
学英语,需要游戏式的,读书,需要听的,学数学,需要拿手机搜。
现在的孩子真的太缺少自己动脑的机会了,如果再没有好奇心,真的就是随波逐流。
思考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从知道“是什么”到追问“为什么”。

有好奇心的孩子,或许在我们应试教育里不占优势,但是长大后,会锻炼自己一身本领。
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就会发现:人生的竞赛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快慢,并不能决定终点的先后。
与其紧盯着分数,不如用心培养孩子这三个受益终身的特质:
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让书籍成为他看世界的窗口;
保护孩子质疑的勇气,即使问题看似幼稚可笑;
留给孩子独处思考的空间,不要用填鸭式教育扼杀他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