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才能在早期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关爱和干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跟随番禺区家教会鄢灿老师的讲解,来探讨这个重要的话题。

惊人的数据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有40%的高中生、30%的初中生和10%的小学生表现出抑郁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许多家长往往等到孩子成绩大幅下滑、拒绝上学甚至出现极端行为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干预已经有些晚了。
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恢复效果越好。否则,不仅会影响孩子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表现,还会持续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磨灭孩子原本的学习劲头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四个观察点,助你早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苗头呢?其实,这些信号就藏在孩子日常行为的细节里。以下是四个简单好记的观察点,即使你没有心理学知识,也能看出一些门道:
1
情绪“卡住了”:
如果孩子因为考试考砸而大哭一场,但睡一觉后精神抖擞地去上学,这是情绪的正常流动。
但如果孩子持续一周情绪低落、易发脾气、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对以前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经常说“活着没意思”“我真没用”之类的话,这就是情绪卡住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2
身体“闹别扭”:
有些孩子心里难受,但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却会诚实地反映出一些症状。
比如,有的孩子一遇到考试当天早上就会肚子痛,甚至痛得满地打滚,但去医院检查却没有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出现头痛、手抖、眼睛频繁眨动等症状,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信号。
3
行为“不对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如果有一天孩子的行为让你觉得很不对劲,不像他了,那就要引起注意。
比如,平时是个小话唠的孩子,最近突然沉默寡言,一进家门就把门关上,不与人交流;或者平时很喜欢玩手机的孩子,现在一回到家手机也不玩了,只想睡觉。
这些行为的变化都是重要的信号。
4
社交“躲起来”:
人是群居动物,孩子更需要同龄人的陪伴。
如果孩子突然变得不爱出门,总喜欢一个人待着,甚至不愿意跟亲人朋友交流,以前喜欢跟同学逛街、打球,现在总找借口宅在家里,这种回避社交的状态就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信号。
家长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发现孩子中了以上几条,别着急,这恰恰说明孩子向你求助的信号已经被你看见了。这时,你只需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耐心地、不带评判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时,他们就会愿意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这时疗愈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孩子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周以上没有好转,甚至明显影响了吃饭、睡觉、上学、交朋友等日常生活,那千万别犹豫,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做个检查,或者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一聊。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成长实实在在的负责。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