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评论君收到了2封⌈来信⌋
分别来自一位老师、一位同学
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
“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的
办赛意义与参赛意义
让评论君受到鼓舞和启发
感谢他们的支持打call和真诚建议
我们会继续坚持坚守
在此分享给大家
也欢迎更多伙伴发表见解

曹轲(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红星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风向标之一,引入高校学生的新生力量,既显包容,又在培育。这种扩容与包容并重、训练与培育齐飞的格局,值得同行敬重。
建议坚持并且常态化,让校园和社会、青年和未来形成持续的互动和共鸣。
这学期,我的新闻评论写作课面向研二学生,与同学们交流中发现,课堂教学与前沿实践容易脱节。同学们通过参加“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这类比赛, 既可以针对当下的时事激扬文采,又可以增强他们对社会温度的真实感知,明白社会复杂系统的是非黑白。

(曹老师拿出了新闻评论写作课的教学大纲,赶紧收藏起来喔!)
建议同学们勤于动手,有感而发,与高手同台切磋,进而成为评论高手。
百闻不如一见,百思不如一练。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用于社会实践,再去从中反思和寻找答案。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学界业界紧密合作,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平台。感谢红星评论的坚持和坚守。

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第四季、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获奖者)
转眼,已是我写评论的第五年,当时连写第二行都无比困扰的自己或许不会想到,会深深投身其中,甚至感觉评论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一篇篇评论,如击向这片滚滚红尘的一个个石子,蕴含着推动时代巨轮前进的力量。
据我较为主观的观察,在确定选题上,目前有两种不太好的风气:一是被热搜牵着走,造成大量评论撞题,部分热搜设置议程的合理性也逃过了质疑;二是大学生作者评论选题的“小清新”化,过分聚焦新潮的网络文化现象,若一哄而上,会陷入过度阐释、循环论证的窠臼,这类话题背后有无本象,有无评论价值,可能要打个问号。
论证层面,用条分缕析的逻辑、用摆事实讲道理、用理性至上,为程序正义鼓与呼,在实然与应然间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好的评论,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就让人读起来很舒服,读完豁然开阔,就因为人同此心。
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成长平台,也是一场很公平的赛事。23年冬天,我第一次参赛,当时虽然一直坚持写评论,但感觉到前面有一个“瓶颈”迈不过去。参加比赛后结识了伍里川老师,他以自身经验引导我:每个阶段都会遇见瓶颈,其实是好事,突破后就迎来“升级”。伍老师的细心点拨,帮助我发现了不少问题,这种有资深评论员老师耐心指导的机会着实难得。
我还有个感悟是,评论写作不能功利求快求量,要尽量保证一篇有一篇的收获与成长,阅读“充电”、思维训练、名篇学习,是高质量输出的基础。同一个话题,能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锐见,不在于电脑前的挠头抓耳,而是深深连着个人阅历、见识、知识储备以及建立于其上的评论想象力、批评精神与怀疑精神。
透过评论写作,我逐渐形成并坚定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感谢评论带给我的欣喜、机会、缘分,以及苦涩——其教会我永远自知愚蠢,永远保持愤怒。
( 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红星评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