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郑州优胜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以文为墨,在史海文山中挥毫泼墨;以数为尺,在逻辑世界里精准丈量。他们是高二(6)班——学校文科实验班的璀璨明珠,一个将“文科诗意”与“数理严谨”熔于一炉的成长共同体。在这里,笔锋与青春共舞,情怀与理性齐飞,书写着独属于新时代文科生的壮丽华章。

师者领航:数理为骨,文心为魂
班主任王聪颖老师作为数学骨干教师,以独特的“数理筑桥,文心育人”理念,彻底打破了“文科班数学弱”的刻板印象。她巧妙运用“逻辑思维迁移法”,将数学的严密逻辑融入文科学习中,为学生构建起文理交融的思维体系。

在班级管理中,王老师更是“温暖的记录者”。她为每位学生精心建立“成长文集”,收录周记、随笔与获奖作品,用文字见证青春蜕变;课下,她与学生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人生,在文学共鸣中疏导成长困惑。这份“以文化人”的坚守,让高二(6)班成为充满人文温度的“精神家园”。
学科天团:文理交融,各显神通
这个班级的魅力,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团队。语文刘秋霞老师引领学生在哲思中培养“责任担当”,在名著品读中感悟“文学之美”;英语郭瑞娟老师深耕“人文英语”教学,通过英文名著赏析和演讲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历史樊根丽老师独创“时空坐标法”,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涵养家国情怀;地理冯方老师巧妙将“地理建模”融入课堂,用数据解读山河壮丽;政治王逢老师则善于将社会热点转化为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辩证思考。

多元互动:构建多维成长的赋能体系
在课堂之外,高二(6)班构建了一套课上与课下互补、个体与集体协同的多维成长体系。每当课后,教室走廊便成为个性化的“辅导驿站”:王聪颖老师用文科思维为学生拆解数学压轴题,刘秋霞老师逐字面批作文、引导结构搭建,樊根丽老师则以坐标系梳理历史脉络——这些精准的辅导让知识吸收更具深度。

而每周的“成长小班会”则进一步拓展为思想的能量场,学生从听众变为主讲,在分享与倾听中激发思维火花,实现知识与情怀的双重滋养。在此基础上,班级组建的“学习小组”更将这种互助精神常态化:数学达人讲解函数难题,语文能手润色作文语句,史政小组共研治理智慧。这种从个性辅导到集体共享、从独立思考到协作探究的立体模式,真正实现了“1+1>2”的成长效果,让每一位学子在共同奔赴的旅程中温暖前行。

风采与荣光:以奋斗之笔书写青春答卷
在追求学业精进的同时,高二(6)班的学子们在校园活动的舞台上同样绽放着独特光彩。跑操比赛中,他们以整齐的步伐和创新的编排荣获校级二等奖,展现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连续获评"先进班级""最美教室";黑板报多次荣获一等奖等。

个人表现同样耀眼,刘明珠同学包揽年级文科总分和语文单科第一,衡薪好、李星宇等同学在英语、数学单科中拔得头筹,共有12人获得"金牌学生""学科标兵"称号,6人获评"三好学生"。

一张张奖状记录着成长的足迹,黑板上的板书见证着师生的共研时光。正如他们豪迈的班级宣言:“登峰之巅,跨海之边,六班六班,独揽河山”,这群文科学子正以理性为笔、以情怀为墨,在青春的画卷上挥洒才华。

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文科之美,理性为骨,情怀为翼”的信念,在高考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高二(6)班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文科教育的无限可能,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青春范本。
(供稿:李泽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