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什么道路?
TA们研究生在读时会如何安排时间?
实习及长期职业是如何规划的?
毕业后,TA的感悟又是什么?
会计理学硕士项目的系列校友访谈,旨在讲述ACCTer自己的故事。
嘉宾介绍

谢润达
会计理学硕士项目24届学生
学习经历:
本科:重庆大学-会计学(ACCA方向)
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计理学硕士项目专业会计方向,硕士就读期间曾获得多门学科奖学金及一等学业奖学金
工作经历:
现就职于国内某知名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基金会计岗
PART 01
第一章:求学经历
Alumni Interview
小编
为什么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计理学硕士项目?
谢润达
因为我本科就是会计专业,当初在研究生择校期间就有了在会计专业进一步深造并在这个领域就业的决定。商科就业范围广,竞争大,会计专业的专业背景加之拥有专业知识之上,再积累一定的实习经历,既可以保证自己在选择细分领域的时候,获得一定试错空间,又可以在最终的正式工作招聘时,保有竞争力。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定程度上也是选择了学校的平台资源、学长和学姐为我们积累的业界口碑。我们不仅可以凭借学校履历作为“实习打怪”的敲门砖,投递简历积累后续工作经验,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正式工作招聘上,获得面试官/团队长的青睐。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咨询过不同学校的学长学姐的建议,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商科在大湾区具备深厚的口碑,是大湾区各种头部企业重要的商科实习生/应届生入职来源。
除了港中深的口碑在简历上给予学生的下限保障之外,我也有了解到学校也安排了丰富的就业相关活动,譬如证件照拍照、简历优化、学长学姐茶话会和业界大牛导师等,这些活动在就业方面对于学生软实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甚至在业界的人脉积累方面都颇有益处。
除此之外,我也有了解到会计理学项目设有专业会计和会计分析两个方向,而且在两个方向都配备了丰厚的师资资源和学习资源。虽然我在初期就有在会计方向就业的想法,但是由于本科毕业对具体去到哪个细分领域工作还比较迷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会计理学有两个细化的学习方向可供选择,而且也允许两个细分方向选修课互选。专业会计方向的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学习会计分析方向的课程,反之亦然,这也是会计项目吸引我的一个地方。
小编
项目设有专业会计和会计分析两个方向的,你选择专业会计方向,那么硕士阶段的专业课程,在你当前工作中是否起到了辅助作用呢?
谢润达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会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在会计细化领域的比较优势。因为我本科是会计专业,对于专业会计领域的学习积累相对比较扎实。如果可以在细化领域更进一步、精益求精,提高知识理论储备,将更具就业竞争力。
在我看来,项目的专业会计方向学习,概括地说就是:帮助学生将基于以准则、法规构建的会计语言进行理论层面的拆解细化,然后又结合商科实践的案例进行重构。相比于本科会计的学习,我认为专业会计方向的课程更具针对性。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偏向于理论底层逻辑的学习,是对会计庞杂知识体系的梳理和讨论,而专业会计方向的学习则是针对将行业内热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了重点讲解,譬如金融工具准则、租赁准则、合并报表等等。以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如果可以对这些重难点准则拥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在秋招面试中真的可以和其他同学拉开一定差距,让自己在一众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另外,专业会计方向的老师多是贴近实践行业且理论经验丰厚的优秀大牛,在课程中也安排了大量结合商业实践的案例讨论展示,而这个在过去本科学习中相对较少。我还记得为了完成专业课程中税务案例研究,我们组员专门骑了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去研究两家公司在增值税发票层面的异同,并基于此在课程中汇报了两家公司在增值税税务层面的特点与态度。
这样深度又贴合实践的案例讨论经历,在本科的学习中较少,而在会计理学项目的学习中则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回头看,专业会计方向里这些综合性的、贴近实践的案例讨论和展示,在我求职就业方面的能力积累、思维搭建都颇有帮助。除此之外,对于我这种偏i人的性格来说,这样的案例展示也是对我表达能力、表达意愿的磨砺,在后续的实习、求职的面试也是一大助力。
小编
在学习阶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最后是如何克服的?
谢润达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细分、也更考察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维。刚刚步入研究生阶段,对于这样有难度的知识点、庞杂海量的案例展示,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的。加之同时还有投递简历、实习项目等需要兼顾的事宜,研究生学习阶段确实不能说是轻松的。不过也正是项目课程安排了很多小组案例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所谓志同道合,我认为不仅是在课程研究的时候能够拧成一股绳,在案例研究中一起产出优异的报告结果。 在讨论的间隙,我们往往会一起分享就业层面的困苦和工作求职的心得,开玩笑地说:如果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压力大,这样很难熬,但如果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都在压力下努力,这样就会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坚持。
现在回头看,克服研究生阶段里一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有时候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互相吐槽,互相鼓励罢了。当然如果可以在课业之外,一起吃饭、看球、运动,就更好了。
虽然毕业之后,不少伙伴都因为在天南地北工作而联系不再熟络,但是我还是由衷地感谢小伙伴们在过去学习阶段一起的经历,也想借此机会,祝福这些优秀的伙伴们事业有成,得偿所愿,永远正直,永远坚定。
PART 02
第二章:职业发展
Alumni Interview
小编
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岗位的工作内容日常,聊聊从业感受吗?
谢润达
我目前在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从事基金运作岗位,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基金会计工作。因为香港子公司主要承担的是母公司国际业务的职责,所以我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承担公司海外基金和其他账户的运作工作。日常工作可以归纳为:基金等各种帐户日常估值、核算、各帐户的定期报告、定制化报告的制作、与审计机构对接完成基金账户的财税报告、新基金产品的发行落地运作支持、复杂业务的研究汇报以及运作支持自动化设计等等。
作为基金会计,账户的核算估值当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海外基金跨市场跨时区而且产品结构相对多元,其核算估值时间并不统一,横跨一天的清晨和夜晚。与此同时,其他的非估值工作,往往才是创造增量价值且优先级更高的工作任务。海外的基金会计工作日常往往是在完成核算工作的基础之外,还需见缝插针地推进特定项目和各部门需求。
由于基金运作,基金会计在大部分学校课程里都不是重点,甚至未曾涉猎。加之,海外业务与内地业务存在一定差异,信息获取难度也大一些,总体而言还是会有一定的信息量和学习曲线的。这或许和大家印象里对基金中后台的印象有一定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正是这个工作有意义的地方。即便是头部知名公司,放之世界范围,也不过是“海量的玩家之一”,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纷繁复杂,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磨砺自己的会计直觉,才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小编
为什么会选择基金行业这个赛道?最后又是如何确定入职位于中国香港的基金会计的岗位呢
谢润达
由于信息茧房,加之我入学前两年(2020/21)是所谓投行行研的求职“大年”,刚开始我对于金融行业的了解受限于那些热点工作岗位,譬如行研、投行等等。结合我在财会方面累计的实习和比较优势,我的初始就业方向也是固定在投行和泛投行的公司。
在一年半的实习生涯里,我亲身经历了投行层面严酷的筛选,对同样是投行专业的同学在求职过程所遇到的困苦也略有耳闻。逐渐发现了求职过程中的“不可比性”。
学生阶段,我们往往将自己锚定在一种履历的表层。先寻找与自己履历近似的学长、学姐或者同学的就业历程和去向,并试图去复制一条类似的道路,却忽略了不同求职年份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可比。经历后,我慢慢明白了,求职归根结底是一个面向自己的历程,别无其他。没有什么必要去比较相似背景的学长姐现在在哪里工作,也不必因那些背景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拿了哪些offer而焦虑。同样的履历背景,在过去可以拿头部公司的offer,而现在可能只能冲击到“腰部”公司的offer。即使是拿到了相关offer,那是否真的要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死磕一个边际效益很低的方向呢?这些都是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只有根据自己所在的求职行业环境,磨砺好自己的能力,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求职。
而至于基金会计方向而言,就如前文所诉,由于基金运作和基金会计不是大学授课重点,其实是有一定信息壁垒的。据我了解,基于合规性的要求,基金会计工作对实习资历要求较少,导致在读学生对基金会计的工作知之甚少。如果可以在秋招过程中用心多了解一些基金会计的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对这个行业有一点粗浅的见解,就会在秋招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了解这一领域后,我在秋招时增加了一些基金会计的投递数量。结合自己的粤语能力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予学生IANG工作签证的申请资格,我还主动选择了一些基金公司的香港分部投递简历,最后也非常幸运得到了现东家领导的信任,在这个基金会计行业发挥自己的价值。
小编
相比内地公募基金,中国香港的基金会计在实操流程上会有哪些独特挑战?对你来讲,是如何让自己适应这个岗位的工作环境的呢?
谢润达
内地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多是承担其出海战略任务的支点。放眼全球的资管行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成为市场的垄断者,即使是贝莱德、JPMorgan这样的公司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相较之于内地,我认为中国香港的资管行业相对更多元化和具备创新性。基金会计不仅要对现有基金架构和运作流程熟悉,更是要时刻准备着针对不同市场标的投资需求、不同时区客户的客户需求,而对基金运作的底层逻辑有所了解。除此之外,相对于内地业务规范和统一的信息流,不同国家及地区市场信息的范式、语言、习惯都大有差别。因此,包括运作部在内的中后台需要花费大量经历清洗无效数据,并产出呈现有效数据。这对基金会计而言要求更多的数据敏感性和职业理论储备。最后就是沟通能力的要求。在我看来,资管行业还是存在较高信息壁垒,工作过程中与各个机构的对接又涉及中英粤等多种语言,和方言一样,英语也有不同口音,比如港式口音、印度口音等等,因此对沟通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老实说,我认为自己即使入职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些方面还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除了勤学、勤记、勤思考,没有更多的捷径。在此,和大家一起共勉。
PART 03
第三章: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Alumni Interview
小编
学业完成路径和各个学期的侧重点,比如如何结合毕业时间安排上课、实习和求职?
谢润达
我在本科阶段的暑期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实习,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一个学期,我并没有像许多同学一样直接把发条拉满去实习,而是在学校里准备第一个学期的课业。可能也得益于此,我感觉自己在会计层面的知识储备相较于本科阶段有了长足的提升,并因此有幸获得了项目的一等学业奖学金和部分主修课程的学科奖学金。没有想到这一份奖学金在最后求职过程中对我也有不小的帮助:在简历中体现的相关奖学金奖项对于面试官来说是一个必会考察的送分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在面试里展现自己的机会。
同时,在第一个学期我也将课程排得比较满档,保证后续学期可以预留空间进行实习。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尽可能地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大方向。
第二个学期开始,我和身边大部分同学一样双线进行课业与实习。考虑到暑期和来年秋招不一定会有理想工作的情况,我留有一门课程未修,确保还可以在来年重新秋招。同时,为了保证课业学习和实习工作,我会有意安排周中晚上或者周末的课程,在这个阶段实习工作主要基于合适自己的方向,做到工作相关技能的精益求精。
针对暑期实习,以身边同学为样本,现在回头看,我认为是否有必要参加暑期实习也是值得斟酌的,尤其是要考虑是否保留那些将留用答辩战线拉得特别长,而压缩秋招空间的实习。同学们可能为了给团队领导留个好印象而放弃九月之后打磨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的机会。在暑期实习卷成多进一、甚至多进零的当下,秋招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不一定比获得暑期留用的机会低。与其纠结于暑期实习中的沉没成本,不如当断则断,打磨自己的简历和面试表达能力。
小编
中国香港的基金公司(内陆基金公司的香港分公司)招聘时更看重CFA/CPA等证书,还是候选人处理复杂金融工具(如衍生品)的实操经验?
谢润达
执证或许是充分但不是必要条件。如果简历HKICPA或者CICPA等,会是一个很有权重的加分项。但我认为不管是校招还是社招,有无证书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校招同学,我认为公司还是会对大家的沟通能力、对于基金会计与基金运营的基本直觉考察。如果可以有会计相关专业证书或者相关备考经历当然也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
对于社招而言,我则认为主要是对能力的考察,包括对复杂结构账户、复杂金融工具的处理经验等。
小编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谢润达
May you build a ladder to the 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