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华文有点忙:带领学生创作的长篇绘本《你好,长江》进入了出版的编校流程,另一部《情系山河》历经一年半的创作也完成了图文的全部绘制,这部绘本用110幅画稿再现了该校专家学者助力云南施甸、湖北竹山乡村振兴的故事。
12部“山河”系列绘本、900余张画稿,自2017年起,陈华文从独自用画笔讲述地质故事起步,一步步拉起一支学生团队,成立山河网络工作室,在师生携手的创作里实现了学生专业成长与思想淬炼的同频共振。
时间回溯到2021年,陈华文萌发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用100张画稿记录学校70年的地质报国史。彼时的他在2017年至2020年独自完成了《小锤君野外地质考察记》《地质初心交给祖国》《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三部绘本。其中《英雄之城》耗时50多天完成,有20幅画稿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份认可让陈华文坚定了一个想法:“一个人能走得快,一群人能走得更远,让学生在创作中学技能、悟精神,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2021年9月,陈华文带着唐钰君、刘雅文、张世春三名学生启动了《山河作证》的创作。起初学生连勘探工具都认不全,画戈壁找矿场景时频频“露怯”。陈华文搬来地质锤、罗盘让学生上手摸,还专门请地质专业的教授讲述在野外探矿的故事。
陈华文对细节的较真近乎“苛刻”,看到画里20世纪60年代的地质工作者身穿冲锋衣,他立刻指出:“那时候哪有这衣服?穿的都是粗布工装!”一年多时间,学生挤周末、用寒暑假赶工。当学校教授陈刚看到绘本里自己南极科考的场景时,激动地说:“太像了!这让我想起冰天雪地里的日日夜夜。”
2023年,得到学校拨款支持,山河网络工作室正式成立。团队以“眼里有山河、心里是中国”为理念深耕“山河”系列,旨在形成“校园文化—课程教学—艺术创作—网络传播”的闭环。
为创作《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纪事》,陈华文带着学生直奔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总长1100多米的地下试验隧洞里,看到师生坐着“冷板凳”搞研究,他深受震撼:“这份定力,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学生刘星月负责画稿,师生俩反复打磨绘画风格,从人物神态到山脉走向,再到色彩冷暖,陈华文一一指导。最终,这部绘本获得行业大奖。
2025年5月,陈华文带着傅晓颖、宋梓涵等学生二度创作,推出《山河防灾记》。2023年6月至2025年2月,陈华文牵头创作长篇绘本《你好,长江》。这部中英文对照的绘本多维度展现了母亲河的自然生态变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社长江广长评价:“这不仅是记录母亲河的视觉盛宴,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鲜活读本。”
如今“山河”系列绘本已拓展出《逐梦山河》《荆楚山河志》《大地征程》《情系山河》等作品,创作实现了三大跨越:从地质故事到生态叙事,从校园视角到国家议题,从短篇试水到长篇深耕,当初设想的“育人闭环”已经成型。
“育人不是按模板雕刻,而是帮每个学生找到闪光点。”这是陈华文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开启新绘本创作,他都会组织学生采风、调研,让大家在实践中攒素材、练本领。这份用心结出了看得见的果实。
“未来,我们还要用画笔描绘更多祖国山河的故事。”陈华文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1版
作者:通讯员 张玉贤 黎昊阳 单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