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年”
如何护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
如何持续发力?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新媒体平台
“首都教育”推送了最新报道——
就在上个月,北京工人体育场
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对阵青岛海牛
比赛中场时分
来自北京各小学的40名足球少年闪亮登场
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班超进中超”活动
说到“班超”大家肯定不陌生,今年,在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一场场精彩的班级赛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在校园里掀起了运动热潮。数据显示,仅上半年,全市99.7%的中小学(1221所)已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各类班级赛,累计举行班级赛19.4万场,参与学生高达96万人次。

市教委将今年定为“身心健康年”,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全力推进。始终将“身心健康”视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金山银山”,作为践行“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基础,以及关乎家庭幸福与首都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通过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从四大维度全面护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系统谋划,织密政策保障网络
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身心健康二十条”为核心,配套发布“体育八条”“课间一刻钟”“美育浸润行动”等政策文件,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

5分钟的课间扩容,让各中小学纷纷亮出创新举措。有的学校开设了晨跑、寻宝乐、跳绳争霸赛等特色项目,还有的学校组织了篮球、乒乓球等多种体育社团。

校园里班超活动丰富多元,参与氛围尤为浓厚。全市共组织中小学开展班超联赛37867场次,吸引436252人次参与。以足球为例,18493个自然班开展了足球主题班队会,组织足球亲子活动329场;征集足球绘画作品55278幅、征文25766篇、足球摄影作品26028幅;举办足球啦啦队表演33743次、足球技能挑战赛19.2万人次;此外,还开展足球小裁判培训11091人、足球小记者培训7547人,全方位营造了阳光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打造心理韧性培育平台
德育层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提质增效,组织280余万人次学生走进红色场馆与博物馆,43所高校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阳光心态。

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0%,构建适配学龄学段的学业进阶体系。体育领域全面推行“课间一刻钟”,开展四、六、八年级体育评价改革,提升学生抗挫能力。美育与劳育并举,打造“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等品牌,落实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让学生在艺术与实践中舒缓心情、陶冶情操。
学校主导,构建优质成长环境
从梳理学生身边“关系”入手,营造和谐同伴、师生与亲子关系,确保每名学生至少参与1个兴趣小组或社团,坚决杜绝校园欺凌。印发教师“减负”文件,启动全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实训计划,今年已开展市级示范培训8期,培训骨干教师468名。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升实训开班典礼
实施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发布健康膳食指引,试点智慧食堂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对特殊学生群体实行“一生一策”,提供个性化支持。
家校社协同,凝聚共育强大合力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12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设立首都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等平台,梳理市、区两级社会实践教育资源清单,推动在京高校科技、文体场馆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健全健康监测体系,每年组织中小学生1次全员健康体检、2次屈光度监测,开展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量监测及三年级以上学生心理健康全员监测,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完善转介就医、休学复学机制,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锚定未来,五项举措持续深化推进
下一步,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至少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凝聚身心健康共识,定期发布身心健康“绿皮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加强身心健康管理,推进近视、肥胖等重点问题防控,健全评价考核机制;
三是提升体育工作质量,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丰富校园体育供给;
四是完善筛查预警研判体系,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干预平台;
五是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2027年实现“教联体”各区全覆盖,推动资源共享、协同发力,持续夯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