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区,各学校依托丰富的区域资源
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拓展
以及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
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区级思政一体化改革创新基地校
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案例
为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示这些学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
潞河中学、北京学校
贡院小学、潞城镇中心小学
了解其如何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活动、校园环境和学生成长过程。通过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责任感。

学校依托近160年办学历史,挖掘和拓展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革命先烈校友等红色资源。设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校史馆、党史教育基地等纪念载体,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底色。以“一砖一瓦皆文化,一草一木能育人”为理念,打造沉浸式红色环境。通过楼宇道路命名、红色歌曲铃声等具象化设计,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空间。



校史进入潞河中学教育集团的思政课堂,成为每一个潞河人的必修课,推动具有潞河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红色话剧展演、校史讲解团活动,以及走进冀东烈士陵园、盘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红色传承。
北京学校


北京学校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相融合,结合城市副中心地域特色,讲好运河故事,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群。学校以“思政铸魂、科技赋能”为核心导向,打破学段断层与学科壁垒,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特色课程的创新实践,将价值引领与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电波不逝 信念永存》课程通过创设“穿越汇报”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红色信仰中学习科学原理,在探索科技前沿中升华家国情怀。


《QIAOJIAN•运河》课程,以运河桥为载体,构建“瞧见一桥建一桥见”三阶体系。“瞧见”分学段梳理桥梁技术演进,剖析文化内涵与技术传承;“桥建”以“物理原理一数学模型一工程验证”完成新运河桥模型制作;“桥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之治与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传递文化自信与科技担当。

学校组织参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初中以“在北京中轴线上以‘满格姿态’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精彩道路”诠释主题,高中以“紫禁城中的‘和’字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为主线触摸历史、对话未来,沉浸式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贡院小学



贡院小学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抗战故事展”系列思政教育活动。活动以绘画的形式讲述了大运河沿线22则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教师立足课堂,讲述通州抗战史并招募“运河文化小小宣讲员”。随后,师生们踏入通州博物馆,学生们在画作前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述通州抗战的故事。


学校将展览引入校园,由首批“运河文化小小宣讲员”开讲“运河文化故事”,带动更多同学了解家乡抗战历史。参观后,同学们纷纷用笔墨书写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潞城镇中心小学



潞城镇中心小学通过组织“毕业季·运河情·文明魂”研学活动、“运河思政学生社会大课堂”等,引导学生实地考察运河水利工程、探访沿岸古镇,并通过戏剧、演讲、研究报告等形式开展“运河思政展演”,将运河文化蕴含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学校组织开展“运河思政 铸魂育人”系列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运河文化叙事之中,激发学生为建设城市副中心贡献力量的志向。此外,学校不断创新形式载体:举办“致祖国主题绘画展”,鼓励学生用艺术手法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与发展成就,抒发真挚的爱国情怀。
通州区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鼓励各校结合区域文化与实践资源
构建“小课堂+大社会”的育人格局
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根基
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