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科学角度,各种教学改革之所以这么频繁、年年花样翻新,根本原因是:
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
而且由于一些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够恰当,会加剧这种困难,使得学生要么只是”浅层理解“,要么就干脆不理解、死记硬背、或者干脆完全躺平……
如何能够使学生能够建立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对不少老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
这就需要借助于理论界对“学习科学”、尤其是”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
王珏老师根据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习的三阶段、五元素模型,分别为:内化-->外化-->自动化,此外“记忆”与“情感/动机”贯穿始终:
上述模型只是一个相当宏观的学习模型,还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学科特点、知识与思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的特点,可见,学习是极端复杂的。
考虑到学习的极端复杂性,指望有一个简单的“深度学习”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
在理论研究领域,“深度学习”共有三类、四种,对应于学习的不同阶段与过程,总括如下:
从上图可见,“深度学习”不仅包括在知识初步习得阶段的“意义学习”,也包括在后续知识应用过程中开展“外化学习”、“迁移应用”,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状态”,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关于上述理论研究的细节,可参见:
那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深度学习”的各个要素呢?
王珏老师为此专门设计出一套CREE教学设计模型,完全符合上述研究成果,同时也将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以及其它学习科学原理有机融合,从教学设计的最底层保障了其科学性。
CREE教学设计模型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概念性理解C、关系与结构R、外化(输出与迁移)E、情感与动机E,总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C:概念性理解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在知识初步习得的阶段,需要开展“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
所谓“机械学习”,是指以机械式记忆、死记硬背的方式开展的学习。
而“意义学习”则指能够跟学生个体经验、个体思维相联系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对知识的理解中,“概念性理解”处于核心、底层与关键地位!(与“概念性理解”相对应的,还有事实性记忆、以及程序性记忆)
那么,在教学设计中,该如何聚焦“概念性理解”、并促进学生开展“意义学习”呢?
考虑到知识的种类、难度、以及教学本身的高度复杂性,CREE教学设计模型提供了两种结构:
1、“情境-发现”式
在这种模式中,老师需要下大力气,设计出一组优质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协作,就能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奥苏贝尔的“有指导的发现(即启发-发现)”,也符合建构主义提倡的“主动加工原理”,王珏老师将其誉为“最佳教学方法”!
采用本结构的“概念性理解”教学设计表格如下:
以上表格与当下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情境(S)-问题(Q)-活动(A)”r教学流程是一致的。
在本阶段,情境设计是重中之重!在(多个)适当情境中,能够使知识的本质属性得以突显,容易被“发现”。
不过,王珏老师在给老师做教学设计指导时发现:情境创设能力不够——包括情境的典型性不够、数量不够、吸引力不够(这跟“E”有关),是老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发现,耗费大量时间,收益甚微,也许还真不如教师直接讲授。
2、“讲解-->具体化”式
有些知识难度太大、或太耗时间,不可能完全交由学生来发现。老师也可以简要讲解知识,但点到为止,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进行“主动加工”(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主张)
促使学生自动加工的通常做法,是由让学生根据知识内容,主动找出符合该知识的“正例”、以及“反例”。
采用本结构的“概念性理解”教学设计表格如下:
R:知识关联与知识结构 Relationship & Structure
理解了局部知识后,学生还需要在全部相关联的知识之间、建立全部关系。
( 这部分似乎在学习理论中的系统研究似乎较少,布鲁纳的“结构主义”、以及“联通主义”中对“知识结构”均有所提及,但也有些语焉不详……)
首先,老师自己必须要弄清知识的结构,比如:上级、下级、平级、关联知识点,并在教学中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理解”作出有效设计。
在观察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王珏老师发现:不少老师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居然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文科此现象比较严重——专业人士居然对知识的体系弄不清楚,这恐怕也是教学长期“少慢差费”的内在原因吧!
促进对知识关联性理解的教学设计,也可采用S-Q-A结构:
提出情境(情境中必须充分体现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并确保学生能“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除了知识之间的两两关系之外,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Structure)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为,如果进入学生脑子中的知识都是一堆“碎片”,既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浮于表面,而且这样的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正如王珏老师一贯倡导的:老师应该用“可视化图表”的方式,来表达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这是结构化表达唯一正确的方式!
(关于“知识可视化”,可参见王珏老师的一篇论文:《》
在CREE教学设计模型中,在【阶段二】中,就明确要求老师设计好知识结构的视觉化呈现方式。
【阶段二】“关系与结构”的部分表格如下:
E:外化 Externalization(包含输出与迁移)
在知识的初步理解阶段,如果已经遵循了前述S-Q-A流程,让学生”启发-发现“,那是不是学生就对知识有了深度的理解了呢?
No!
无论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自行“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必然是“初步”的(当然也有深浅不同,但总体都较浅)!
对知识的深度内化,只能让学生应用知识开展“外化”!
外化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或两个阶段)。一是让学生开展各种输出活动(尤其是高阶输出),借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二是让学生开展迁移应用(变式练习),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王珏老师明确提出: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输出可以采用语言、文字、视觉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教学场景、学习目标。
对此,王珏老师作了非常详细的研究,感兴趣可参见:《
在输出式学习中,老师需要设计尽量丰富的多种输出方式,尤其是要注意“高阶思维”的输出,如:分析、评价、创造层面的输出。
越高阶的输出,知识的变形程度就越大,知识之间的连接就越广,因此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就越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会越之越深。
除了“输出”外,能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迁移应用”——将知识应用到截然不同的情境之中。
在中国,与此提法非常接近的是“变式练习”,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
相比“输出”强调形式多样、高阶思维,迁移或变式则主要强调“变”——所谓“变中才能识本质”!
【阶段三】“外化(输出与迁移)”的相关教学设计表格如下:
E:情感与动机 Emotion & Motivation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大脑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才能开展深度学习!
脑科学研究也清晰地揭示:能产生情感的事件,对大脑来说都是高价值事件!
王珏老师将其总结为:无情感,不认知!
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的“情感状态”不佳、甚至受到挫伤,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既然情感状态对于学习那么重要,那怎么体现到教学设计中呢?
王珏老师在CREE教学设计模型中,为此专门设计了“E点(情感点”)一栏(下图最右侧栏),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首先,CREE教学设计模型本身,在设计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E点”。
比如:在“概念性理解”环节中,S-Q-A这一流程、以及“启发-发现”的做法,就会导致如下E点:
1、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对学生有挑战性、期待感
2、同伴交流激发社会动机和深度思考
3、个人发现新知有成就感、兴奋感
当然,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还需进一步考虑:
在我的情境设计中,有没有什么E点?
在我的问题设计中,有没有什么E点?
我还能设计哪些E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动机?
总体来说,E点越多越好!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学生才会真正“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教与学才能事半而功倍!
以上是对CREE教学模型的简要介绍。最后,将CREE教学模型的四大部分、以及其二级结构总体框架图展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