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在第九期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結業典禮現場,杭州洛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寧寧的經歷格外引人關注。這家曾因技術轉化四處碰壁的企業,在中科創星的幫助下,將市場方向調整為新能源汽車配件,不僅實現B輪融資到位,產品更是進入陝西頭部車企供應鏈。
這正是科技服務業加速賦能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硬通貨”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地方創新實踐,科技服務業發展按下“加速鍵”,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什麼是科技服務業?通俗地說,它是指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向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
無論是企業尋求技術突破時的研發設計咨詢,還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代理,抑或是科研機構技術成果落地所需的技術轉移服務、企業產品上市前的檢驗檢測認証,乃至貫穿創新全鏈條的科技金融服務,這些都屬於科技服務業的范疇。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長魏巍介紹,2019年至2023年,規上科技服務業企業營收年均增長12.3%。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提前完成《“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確定的5萬億元目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而科技服務業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載體。它以智力服務為核心,串聯起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關鍵環節,成為連接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的天然“橋梁”。
早在2014年,我國就出台《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構建起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框架。當前,在擴大內需戰略布局下,科技服務業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到要“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正成為連接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紐帶,為內需市場注入創新動能。
2024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科技服務業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籌建工作,標志著我國科技服務業標准化建設進入系統性推進階段。2025年2月,工信部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對《科技服務業標准體系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制定40項以上科技服務業相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科技服務業標准體系。
當頂層設計的藍圖遇上地方創新的活力,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隨著國家層面的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北京、上海、江蘇等地也以先行者姿態推出專項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實踐樣本。
在北京,科技服務業作為北京市兩大萬億產業集群之一,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8%以上,已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北京市相繼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科技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北京市科技服務業“雙百”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今年1月又出台《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明確3大方面14條政策措施,並建立了由科技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雙牽頭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在上海,2024年科技服務業營收增加值達3000多億元,同比增長8.8%。2024年9月,上海印發《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瞄准國際化定位,推動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落地。2025年4月,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加快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並指出,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創新服務體系,更好發揮支撐賦能和引領帶動作用。
在江蘇,《關於加快培育壯大現代高科技服務業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於2024年12月印發,啟動實施現代高科技服務業倍增行動,突出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能降碳等創新全鏈條和運用全過程,加快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潮涌東方,創新無界。如今的科技服務業正以靜水深流之勢重塑中國的創新版圖,將“象牙塔”中的知識寶藏轉化為扎根千行百業的“智慧根系”。隨著標准化建設全面提速、區域創新實踐多點開花、跨界融合持續深化,科技服務的“毛細血管”將助力千萬企業在智力賦能中輕裝上陣,以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京ICP備12004265號-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