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通讯员 郑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如何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团结进步夯实根基?
9月2日,湖北省政协召开“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度专题协商会,湖北省政协委员提出,探索AI赋能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模式,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度专题协商会
“湖北是科教大省和多民族散杂居的重要省份,目前全省数字化教育正积极推进。”湖北省政协委员、台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童彦婷表示,在如何运用AI技术更好赋能加强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重点突破。对此,童彦婷建议,深度挖掘统编教材、湖北地方史料等,梳理核心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内在关联,依据不同学段和学科教学需求精准推送和个性化适配,打造智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
童彦婷还建议,运用AI技术高效扫描、识别和整理湖北地方志、民族志、口述史、文物古迹资料,将其转化为生动的虚拟历史场景、互动故事和可视化时间线。开发荆楚中华民族共同体AI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如辛亥首义各民族志士并肩战斗场景等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中小学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化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武静认为,目前,湖北省中小学多以传统“老”教学机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工作,以数据中心、线上课程、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教学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省内各地铸牢教育工作发展也不够均衡,民族文化赋能铸牢教育有欠缺。
因此,武静建议,首先大力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教育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区域协同、标准一致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弥合潜在的质量型数字鸿沟。加大智能课程适配力度,根据地域文化、教学水平、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差异,动态匹配各地中小学课程资源。
其次,构建全省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教育体系,建立省内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四级,分时、分区、分级、分期的中小学数字教育体系。开发灵秀湖北、荆楚湖北、屈原龙舟、三国溯源、长江文明等通识类数字教材,将编钟乐舞、武当武术、知音古琴等转化为AR互动课程,建设“楚文化基因库”,实现各学段沉浸式学习模式,形成“楚文化+”课程。
另外,可深入挖掘湖北荆楚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知音文化、盘龙文化、三国文化、屈原文化、巴土文化等湖北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价值。以黄鹤楼、屈原楚辞、越王勾践、曾侯乙编钟、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长江三峡、武昌起义等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湖北立体知识网络为基础,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打破资源壁垒,增设以反映湖北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为典型载体的教学核心模块,打造湖北特色中小学金课,实现跨年级的通识教育,做出湖北“唯我独有”的文化教育符号。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