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爱吃糖的猫cat第536篇原创文章
作者|爱吃糖的猫

这几年,我身边陆陆续续的同学们都进体制了。
有个同学,前几年就已经辞了工作,留在老家备考,一年又一年,终于考上了隔壁县城里的体制,我们几个聚餐的时候聊起来,那一届的学生们有很多已经回老家考公考编了。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后,总想着安安稳稳。
前几年参加我高中同学的婚礼,两个人都是我的同班同学,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在水电局上班的,来参加婚礼的宾客连连点头,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我仔细数了数身边的同学们,将近一半多的人都混到了稳定的“铁饭碗”,都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岗位上,享受着六险一金和双休的稳定生活。
老实说,我也会羡慕她们这样的生活,两点一线,工作上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可以一辈子干到老,虽然拿到手的工资不多,但胜在轻松悠闲,未来养老保障也高。
老家的同学们,她们未来退休金也不会太低,虽然现在看薪资一般般,但隐藏福利很多,节假日都有各种大礼包,退休后的保障才是令人向往的。
曾经我还看不上老家三五千的工资,可结合现在的就业环境,再看看那些在老家编制内的同学们,拿着三五千的工资,真的很轻松,属于又轻松又稳定,生活节奏又慢,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陪陪家人。
老家的生活节奏又慢,只要家里稍微帮衬一下,买套小房子,有个代步车,每个月领领工资也是够花的,没什么大的开销,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更没有背井离乡的心酸,不用担心房贷车贷还不上,生活是很安逸的。
前几年,我一个同事干得好好的,突然辞职回老家了。
我私信问他为什么离职,他说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得抓紧回老家靠编制,那时的他25岁,趁最后几年,要抓紧上岸。
最后上没上岸我不清楚,也没继续追问了,但去年看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是骑着电瓶车在老家的街道上吃麻辣烫的图片,刚下过雨的夜,街道两旁有些飘落的梧桐树,他和朋友惬意的吃着麻辣烫。
我想,他应该是考上了吧。
我们班最先上岸的是小敏。
毕业前她还在跟我吐槽实习加班到凌晨,说再也不想看甲方脸色,某天深夜,她突然发来消息:“我报了老家的事业单位,笔试过了。”后来才知道,她妈妈生了场病,家里没人照顾,编制内“朝九晚五能顾家”的优势,成了比高薪更实在的选择。
现在她每天下班就能去菜市场买菜,周末陪着妈妈散步,朋友圈少了精致的咖啡,却多了炖排骨和河边的晚霞。
再次打开同学群时,我忍不住感慨,不过几年时间,曾经在宿舍里聊工作、未来的那群人,现在头像旁的备注悄悄换了模样。
有人加了xx街道办,有人带了xx税务局,连当初最叛逆说要去北上广闯闯的阿泽,上个月也晒出了家乡市场监管局的入职照。
阿泽的转变让我感到意外,他曾经是我们班的“创业达人”,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开了个小小工作室,毕业后更是一头扎进了深圳的互联网行业里去,去年我刷到他朋友圈的时候,是一张雪天里的政务大厅的照片,配文是:终于不用再担心被优化了。
我私信他的时候,他说也没问题啊,已经连续三个月没休过周末,项目黄了还没裁,真是太倒霉了,最后拿了赔偿金回了老家。
备考半年后考上了区里的岗位,虽然岗位比以前少,但每月15号工资准时到账,不用再为下个月的房租焦虑。
看着身边同学们的选择,我渐渐明白,体制不再是“求稳”的代名词。
更像是成年人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安全垫子”,不是大家没了闯劲,而是在见过职场风浪、体会过家人需要陪伴的时刻后,开始懂得“安稳”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对生活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