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前阵子刷到“河南一个女孩高考考了288分,全家人激动得又蹦又跳,又是欢呼又是庆祝”的视频,我第一反应是懵的。
不是说考低分就该挨骂,但这阵仗也太夸张了,镜头里爹妈笑得见牙不见眼,妹妹在旁边手舞足蹈,一家人围着成绩单又喊又跳,配文还写着“天大的喜事”。
当时评论区全是夸的,说这家人氛围好,父母不功利,是新时代家长的榜样。点赞一百多万,转发几十万,各大媒体也跟着凑热闹,热搜上了好几回。
我摸着良心说,孩子苦读15年,哪怕进步一分,家里关起门来庆祝都合情合理。但把这事包装成“天大喜事”全网刷屏,还一次又一次上热搜,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直到后来扒出这家人的底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压根不是普通家庭的真情流露,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大戏。
这个女孩的妈妈可不是普通家庭主妇,而是一个深谙流量之道的网红。在“288分”刷屏后,这位妈妈当晚就开了直播,直播间人数直接破万。
翻看她之前的账号内容,全是各种探店带货的视频,但反响平平。直到她开始蹭中高考的热点,才真正掌握了流量密码。
最早是中考那会,她就弄了一个疑似摆拍的视频:有人"采访"她中考结束后想对孩子说什么,结果这位妈妈对着孩子就是一顿爆粗口骂脏话,说什么“考成这样还有脸玩”。
就这视频,莫名其妙火了,五万多点赞。
尝到甜头后,她又发女儿高考后躺床上休息的视频,她在旁边指桑骂槐:“高考完就当自己是熊猫了?赶紧起来洗碗拖地!”
这视频又爆了,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骂她刻薄,有人说这才是真实的家长。
等到高考出分,288分的视频直接封神。
她一连发了五六个视频,从女儿出分全家欢呼的瞬间,到全家商量去吃自助餐,再到夸女儿“除了学习啥都优秀”,一套组合拳下来,粉丝量噌噌涨。
当晚开直播,在线人数破万。紧接着又是父女互动视频,讨论288分会不会让爸爸丢脸,最后反转成女儿要爸爸转500块钱......
这一套操作下来,我只能说“太专业了”。
不仅妈妈会玩,女儿也快速建了个账号,随便发点日常,点赞就从几十涨到几千,这泼天的流量,算是被他们家吃透了。
看到这我算明白了,我那股不对劲的感觉从哪来了,这根本不是庆祝,是把低分当卖点,拿教育当生意。
有人说我上纲上线,人家自家孩子自家疼,庆祝一下怎么了?可问题是,这不是关起门来的庆祝,是摆到全网面前的炒作啊。
288分在河南是什么概念?去年河南理科本科线409,文科445,这分数连专科线都悬。
我反感的不只是炒作低分这件事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
试想一下,偏远农村的孩子考了288分,正在工地啃馒头,刷到这个视频会怎么想?那些拼尽全力想靠高考改变命运的穷孩子,看到分数被这样娱乐化,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像个笑话?
一旦这种炒作低分的模式被验证可行,模仿者会越来越多。到时候高分考生默默无闻,低分考生敲锣打鼓,谁还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大家都想着当网红、博眼球,这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另一个火了的女孩,刘燕,被叫做“扁担女孩”。
高考结束那天,她妈妈从十几公里外挑着扁担来接她。刘燕心疼务农的母亲,自己扛起行李让妈妈拿轻便物品。
她挑着扁担走出考场的视频也火了。
那背影,比任何摆拍都有力量。
出分后记者追着问她考了多少,她只说“比预期好”,连班主任都没告诉。有人找她带货,有人要资助,全被她拒了。
现在她在县城餐馆打工,做油茶凉粉,时薪12块,自己赚学费生活费。她爸妈是农民,没能力给她铺路,她的未来,全靠自己一肩一肩扛。
这才是普通人该有的样子。刘燕知道,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握在手里的本事才是真的。她不会拿分数炒作,因为她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把低分当玩笑。
这两个女孩,两种人生。一个住着省会的大房子,妈是网红能托底,288分能炒成喜事;一个在农村长大,得自己挑扁担赚学费,连考了多少分都不愿声张。
我不是说考高分就该炫耀,考低分就该被骂,只是觉得,教育这事总得有点敬畏心。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那些在凌晨五点的路灯下背书,在闷热的教室里刷题,在工地上搬砖凑学费的孩子,他们的分数里,藏着全家人的希望。
当288分被包装成“人生赢家”的剧本,当“读书无用”的论调借着流量发酵,当越来越多的人学着靠扮丑、吵架、拿低分博眼球,我们的价值观会被带向哪?
听说现在已经有家长跟风拍“考砸了也开心”的视频了,对着镜头演“孩子考300分我骄傲”。
这分明是对努力的亵渎。
真的,流量这东西,赚可以,但别拿教育开刀,别拿那些没伞的孩子的人生当垫脚石。庆祝可以关起门来,炒作请适可而止。
毕竟这世上,不是每个288分背后,都有能托底的网红妈妈;更多的288分,意味着早出晚归的流水线,和永远直不起的脊梁。
这世道已经够卷了,就别再给努力的人泼冷水了,行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