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牵动亿万人心,分数揭晓的那一刻,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近日,河南一女生高考总分288分(其中数学22分,英语30分),成绩远低于本科线。面对这个在普遍认知中“不理想”的成绩,全家并未沮丧,而是集体欢呼庆祝。家长传递的核心信息是:在父母眼里,孩子已经“很棒了”。
部分网友被家庭的温情与支持所打动,认为父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够好”,呵护其自尊心,是压抑的唯分数论中的一股清流。这种态度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心态。更多网友则表达了强烈的质疑。数学22分、英语30分的成绩,是否反映出学习态度或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如此低的分数,是否真的值得如此“欢呼”并被当作正面案例传播?担忧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会传递“努力无用”、“躺平有理”的错误信号,可能模糊了基本学业要求的底线。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 分数固然是衡量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但它绝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尺。这位河南家长选择在分数“失利”的时刻,依然肯定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传递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种情感上的接纳与鼓励,对于孩子建立自信、修复挫败感、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的天赋、兴趣、能力结构和发展轨迹本就不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传统学术赛道上拔得头筹。社会应该允许个体在“非顶尖”的位置上,依然能获得尊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感。
但接纳“不够好”,不等于否定“追求卓越”。 对288分的家庭温情表示理解,绝不意味着要否定或贬低那些考取669分、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学子及其家庭付出的巨大努力。勤奋、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值得最高的敬意和推崇。纳孩子的不完美,不等于放弃对其基本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合理要求。家长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也需要理性引导孩子正视差距、反思不足,并在未来选择适合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如职业教育、技能学习等)。社会在包容多元的同时,也应维护基本的教育标准和知识习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