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近年来,高校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据调查,约70%-80%的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中曾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多聚焦社会规范与政治理论灌输,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挑战时,日渐显露不足。
积极心理学由马丁·塞利格曼等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强调关注人的优势品质、正向情感和幸福感。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及高校“立德树人”本质目标相契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将学生的内驱力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从而显著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关注积极力量,弥补传统思政教育“问题干预”短板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更多关注“问题学生”及负面情绪疏导。这一模式虽然在危机干预层面奏效,却难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心理学鼓励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通过正向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乐观行为,有助于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与思政教育结合时,让学生在坚定政治观念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价值与积极行为的意义。
(二)顺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提升学生自我效能与心理韧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深化“立德树人”核心目标
传统思政教学是单向的信息输送,而积极心理学提倡在互动与体验中激发个体的正向情感。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教师让学生主动思考、分享、合作,形成对人生观价值观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理想、社会需求相结合,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积极心理学导向的思政课程体系
1.跨学科内容融合:将积极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有效嫁接。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中,引入“幸福课”或“积极心态”相关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中,强化责任担当。
2.丰富教学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团体辅导、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
3.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教师可与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备课,适度嵌入筛查工具、正向干预方法等。开展积极情绪训练并结合思政课程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紧密融合。
(二)强化队伍建设与专业协同
1.多层次师资培训:高校需从管理层面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思政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邀请专家开设研修班、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的跨学科素养。
2.跨部门团队合作:在高校层面成立“积极心理—思政教育”工作坊或专门项目组,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门、研工部门、团委等有关部门联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推进。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及时交流学生心理动态与思政工作成效,以此迭代完善课堂设计和心理辅导方案。
(三)构筑“三全育人”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
1.全方位校园文化: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校风建设、社团活动与宿舍管理等方面。例如,举办“乐观周”“微笑行动”,倡导学生记录每日令自己感恩或快乐的事件,并结合思政导向开展主题交流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正向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内化力量。
2.综合实践平台: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推动高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项目的开展,为社会服务。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或助农电商推广,让学生在科教融合中提高个人幸福感。
(四)科学评估与动态反馈
1.多维度评价指标:结合积极心理学量表和思政教育考核要求,设计包含幸福感、心理韧性、责任意识、核心价值观认知、社会参与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工具。
2.长期跟踪与过程监测:在学期初、中、末分别组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动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感受变化,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与环境干预。
三、典型实践案例
(一)“阳光思政·幸福校园”综合项目
某高校开展“阳光思政·幸福校园”综合项目,并在新生中试点推行:
1.分层次课程融合:在传统思政课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导论,配合积极情绪训练等实践活动。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之余积累积极心态。
2.跨部门组建团队:由学工处、心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优秀学生骨干组成项目组,定期跟踪各班“幸福感曲线”。
3.效果:一学期后,出现学业倦怠、焦虑的学生比例下降约15%,问卷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更具信心,也更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积极榜样+思政教育”模式
某高校自2019年起打造“积极榜样+思政教育”特色模式:
1.榜样选树:每学期遴选多名在学术研究、公益服务、社团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或团队作为积极榜样,并进行全校园线上线下宣传。
2.实践带动:利用户外团建、案例分享会等方式,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希望理论与归因训练,让更多同学体会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之间的正相关。
3.结果:心理中心的统计表明,更多人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或进行同伴互助。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师资短缺与观念阻力
一些高校对积极心理学缺少系统认识,师资培训尚未形成常态。对此,应从政策与资金角度加大投入,为思政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建立定期培训与科研激励制度;同时借助社会心理机构或国家专业智库,开展专题讲座与实践指导。
(二)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动不足
要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但是当前家庭或社会层面心理教育资源不足、意识淡薄。对此,高校可面向家长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宣传;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设实地实践项目,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奉献社会的机会,并获得对于自身价值的深入体悟。
(三)评估体系尚不健全
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仍缺少成熟的评价体系。应在严格参照心理学、教育学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设计针对性强的多维量化指标;同时注重过程评估与动态调适,建立常态化、可追踪的反馈机制,以确保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思政教育若仍停留在“约束与管理”的维度,难以满足学生的诉求。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引,高校可通过课程融合、环境营造、师资协同与多维评估等措施,实现思政教育由“干预问题”到“积极赋能”的重要转变。在“政治要强”的素质要求下,唯有真正用“积极思政”的视野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才能帮助他们培育坚定而厚重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面向未来,高校需持续深化研究与实践,构建更加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为培育心理健康、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