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要做教育者,先做读书人。一本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思想的灯塔;一次共读,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心灵的深度共鸣。2025年暑假,濮阳市东湖小学开展“书香以致远 悦享绽芳华"教师暑假共读系列活动。
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濮阳市东湖小学校长张素红。我读的书是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第一辑的第一节。
朝着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
身为教师,课堂是教师的职场,教学是教师的专业。专业就需要有标杆,这个标杆就是理想课堂的标准,也是好课的标准。
活在课堂里,首要的任务是明晰课堂的理想标准。不同的课堂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活法,每个教师都依据自己的标准,以各自的方式,活出理想课堂的样子。
理想课堂长什么样?这是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只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如果要树立一座好课的丰碑,我希望在这个封碑上,刻上六个大字。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前两个大字。
一、“实”
叶澜先生曾经有用五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是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不一样的课。所谓“不一样”,或者表现为学生获得了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有了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和兴趣,或者具有了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应该是在本节课上,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是只有“这节课”才能带给学生的“不一样”。
二、充实。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一般而言的“有效率”,考虑的重点放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换个角度看,效率还可以从“面上”的整体视角来理解:一个班级里,总是存在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有“好生”“尖子生”“学霸生”,还有“学困生”“潜能生”“希望生”等。如果一节课上完了,只是“潜能生”克服了学习的困难,部分“潜能”变为了“现实”,老师看到了更多的发展“希望”,但是“好生”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肯定不是理想的课堂,除非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个班级里教了后,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变化、有发展。我深知,这是一种完美的理想,也是历代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而教学?
三是丰实。丰实的课是有生成的课。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向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教学离不开预设,而且必须从预设开始,依托教案来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记得我初为人师之际,甚至把课堂上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里,美其名曰“详案”。教学又必须跳出预设,因为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至少教师永远无法精准预设课堂上的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做出什么反应。课堂的本质就是动态生成,是无法用预设来包裹和替代的生成。这就是丰实课堂的本义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了预设,又超出了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平时的课,是常态下的课,与之相对的是公开课。两类课各有各的价值,公开课的价值是最能锤炼人,锤炼一位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等“六课技能”。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知道要经历怎样的磨、煮、泡和熬的艰辛过程------常态下的课,是家常课或日常课,它的重要价值是最养人。打个比方,公开课相当于各种宴会、宴席中的“大餐”,其豪华奢侈,决定了不可能天天享用,很少有人是吃大餐长大的,大多是吃“家常饭菜”长大的。家常课就是教师每天都要吃的家常饭菜,它最能滋养教师的成长。这说明无论公开课有多大的价值,它毕竟这是教师的“小众场景”,只有将各种磨练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是最有效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
五是真实。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如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给人这种感觉的课,一定是造假的课。其实,一旦发现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缺憾、缺陷或缺失,反而是好事,说明找到了教师发展的空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空间。
二、“长”
“长”即生长。每当我走入课堂观察、听课,总会暂时悬置一切与课堂有关的各种理念、观念或成见,转而诉诸直觉和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命名为“课感”。就像开车的老司机已经无需通过背诵、记忆操作手册上的条文来开车,只凭“车感”就足以在道路上游刃有余。上了且听了这么多课以后,自然会有“课感”萌生。进入课堂之后,“我”全部的感官都指向于“生长感”:有没有涌现出生长的感觉,有没有感受到与此相关的台阶感、推进感、纵深感?更进一步而言,“我”试图感知并确认,这堂课是带着学生在一个层面上以“滑冰”“漫游”或者“转圈”的方式徘徊不前,还是引领着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
编辑:史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