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小升初“摇号大战”中缓过神来的家长和娃娃,还没轻松几天,另一重考验又来了——新初一的“第一考”。
很多学校把这次考试安排在8月中下旬,不少家庭整个暑假都处于“备考状态”。小升初圈里讨论最热的,也是这场考试。有人宣称,这是娃娃初中三年的“第一块敲门砖”,决定了娃娃初中的起点。
这些言论,加剧了家长和娃娃的焦虑。
焦虑蔓延的同时,各种“真题”“预测卷”也在网络上疯传。成都某知名学校的一位老师对此哭笑不得:他是出题人,卷子都还没出呢,外头已经在传他们学校考什么了。
报班、陪读、辅导
这个暑假,家长和娃娃好忙
你们班那个谁早就学完初一数学了!
群里都在发XX机构的押题卷,说特别准!
这是XX学校去年的试卷,要不要我给你打一份?
这个暑假,类似的对话成了很多小升初家庭的日常。“我们小学毕业那个暑假,能耍疯!小学老师不管了,初中老师还管不到。”小杨妈妈说。
但这不并影响她给孩子报课。
小杨今年小升初,在去初中学校报到之前,她就已经从潜伏的各大家长群里知晓:新初一的孩子入学前会有一次考试。
小杨去报到的时候,学校发的单子上不仅有七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的预习建议,还有入学前测试的时间安排。
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这次测试,但家长们认为:没有那么简单!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媒体平台、家长群对这次测试的渲染,理由是 “宁可信其有”。
小杨小学几乎没上过补习班,为了应付这次考试,小杨妈妈找同事要了一套资料,这套资料涵盖了几十套历年成都知名学校新初一“第一考”的试卷。
她原本以为这个暑假孩子自己按着预习单学习,再练练这些试卷,应付考试足够了。
当得知孩子小学同学,专门报了应对这次考试的短训班,她也没忍住给孩子报了数学和英语的小升初衔接课。
像小杨家一样,这个暑假小升初的孩子,很多都被家长送去小初衔接了,更甚者孩子不仅要上小初衔接课,还要参加专门针对入学前测试的短训。
有些机构,建议家长一起听课,理由是“听懂了才好回家辅导”。
于是,教室里呈现了这样一番景象:一群中年人齐刷刷地坐在最后一排,和十二三岁的娃当起了“同学”。
有的一秒进入状态,奋笔疾书记笔记,笔记记了几大页;有的举着手机拍板书,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个字都拍下来;也有的听着听着就开始“神游”……
王先生暑假里陪女儿上了两天课。他忍不住吐槽:“题太偏、太难了!娃娃数学才考40多分!”然而,这个分数,已经在平均分以上了。语文的一些诗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不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就让补充上下句,根本无从下手。
那报班到底有没有用?
王先生觉得意义不大。经过5天的集训,女儿的考试成绩的确有所进步,但这些又偏又难的数学题,小学没有奥数基础的娃娃学起来还是“恼火”,特别受打击。“实际上,课堂上老师教的很多方法只能应付这一次考试,整个初中阶段根本用不上。”
家长们更普遍的看法是:上了总比没上好,别人都上,自家孩子不上心里不踏实。
也有一些“自学派”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自学+自辅。
一位坚持在家自学的妈妈跟团长说:“我们没报班,但我提前把七上的数学和英语都过了一遍,也给他找了一些试卷做。每天下午娃娃按我规划的任务学习,晚上我检查+答疑。效果不错,还省下不少学费。”不过她也坦言,“这个过程挺熬人的,既要哄着学,也得盯着练,感觉自己重新念了一年初一。”
押题、“内部消息”
各种信息满天飞,真假难辨
就在家长们忙着报班、陪读的同时,自媒体、微信群里关于“到底考什么”的各种猜测“满天飞”。
人人都想抢先一步知道所谓的内幕、真题。于是,各种版本的“剧透”就冒出来了。
每年这个时候,冠以“XX育才”“XX联中”之名的“往年真题”“模拟卷”就会开始流传。发的人言之凿凿,说“去年就考过这个!”,转的人生怕错过“重要情报”。
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数学要考小奥!”说得有鼻子有眼,让本来心里就没底的家长更加慌乱,仿佛不按这个方向准备就注定落后。
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怀疑的,是那种号称“某校老师私下透露”的消息,比如“重点在有理数运算”“《朝花夕拾》必考一篇读后感”等等。这些小道消息往往附加一句“别外传”,反而传得更快。
这些试卷/真题之所以有市场,正是抓住了家长渴望通过“确定感”来缓解焦虑,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
有些自媒体、机构顺势推出“押题班”“绝密资料库”,来吸引关注、赚钱。
在某宝,打着“重点名校真卷”标签的试卷,语数英三套标价189.6元,一度售罄。家长生怕晚一步就抢不到了。
这些所谓的“真题”和“考试范围”,到底有多保真呢?某知名初中的老师忍不住吐槽:我题都还没出,外头已经在传我们考什么了!
那各个学校到底考啥?
上届初一的家长告诉团长,很多学校早就通过“入学大礼包”点明了考试范围。比如下面这所学校,直接公布了考试时间、科目和范围:
还有的学校更细致,不仅告知了测试的范围,还清晰地标注了各个板块的占比和题型,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甚至明确了体裁,同时还“贴心”地附上了备考策略。
也有的学校说得比较模糊,没明确说要考试,但列出了学习建议。
社群里,有家长分享经验:如果学校说得太笼统,有两个相对比较靠谱信息来源,可以打听一下。一是,问问上一届的学生家长;二是,咨询学校周边的培训机构,他们通常对往年考试情况有数。
新初一的“第一考”
到底该重视到什么程度?
考试自有其意义,作为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是必要的。
对小升初的孩子来说,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没有作业、疯玩两个月,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骤增,很容易出现适应困难。用一场测试倒逼孩子在假期主动调整状态、保持学习的节奏,未必是坏事。
这其实也是对孩子自学能力的一次小检验。从各学校发放的通知来看,不少中学都要求新初一的孩子提前预习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不同: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孩子心智也逐渐成熟,不再适合全靠家长时时督促。会不会自学、够不够自律,才是初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的关键。
考试固然重要,我们鼓励孩子认真准备,但也要学会保持平常心。
如果为了这次考试,全家神经紧绷、如临大敌,甚至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失去期待,得不偿失。
小升初而已!初中三年、中考、高考……孩子未来还要经历若干场看得见、看不见的考试。放长远看,这个暑假的一次测试成绩,无足轻重。
家也不该是第二个“考场”!
初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面对的学业压力和自我期待都在迅速上升。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稳稳接住孩子的情绪,尽力帮他们跳出“唯分数论”的评价框架,去寻找分数之外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那些单一标准无法给予的、充分的自我肯定。
这才是孩子真正敢于向上生长、不怕跌倒的底气。
———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