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开播,首位嘉宾是理想汽车CEO李想。
四小时的访谈,从童年谈到了创业,谈到动情处,有欢笑,也有眼泪。
现实中,没有读过大学的李想,却一步步成为商业的精英、资本的宠儿。
细细品味,他们谈话中的很多细节,对教育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李想的3个人生坐标
值得家长关注
坐标1:成功的家庭,总是弥漫着书香
李想的爸爸特别爱看书,家里有一个房间全是书,李想小时候有很多书看,甚至只要想看的书,都能从书架里找到,他在采访时说“这点很重要”。因为爱看书的缘故,他的作文一直很好,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坐标2:尊重爱好,成就了李想最初的创业梦想
李想的爸妈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也希望培养李想的文艺爱好,但是并没有刻意,而是对他的成长持开放态度。他喜欢玩游戏,就给他买了游戏机,玩多长时间都是李想自己定。正是因为父亲的尊重,让李想从小就很自律。
看李想喜欢电脑杂志,他的爸爸在他初三的时候,花了8000元,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在当时几乎相当于他们家1/3的存款。
因为有了电脑,再加上之前积累的电脑知识,高一的时候,李想就开始给计算机杂志投稿了,课余时间,他还跑到数码市场帮别人配电脑,凭借扎实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一不小心就做成了销冠。
到了高三,他和朋友创设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站,他的收入,已经是父母的10倍……
坐标3:尊重孩子的选择,高考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李想在面对高考时,迎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大学还是去创业?
李想的爸妈很开明,支持了李想的想法——创业。
李想的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但他坚持了下来,这源于小时候养成的乐观、坚毅的品质。
虽然没有上大学,但他从未停止学习。他说,他一年读二三十本书,虽然读得很慢,但很认真。
李想父母的教育理念
与《少年行》不谋而合
仔细看李想的3个人生坐标,个个都是孩子教育的关键节点。李想父母的选择让人深思:尊重孩子的选择,知行合一,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成为独立的个人。
这种教育理念,更多着眼的,是孩子的人生,是在培养孩子未来的竞争力。《阳光少年报》推出的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少年行》,与之不谋而合。
人文地理是大千世界的DNA,人文地理素养高的孩子,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还能轻松看到各种现象背后的来龙去脉,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那么,《少年行》是怎么培养孩子人文地理素养的呢?
跨学科讲述
跨学科是现代教育理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概念。它的目的是消除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孩子学会整合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少年行》通过解读最值得孩子去的旅行目的地,把这些地方的人文现象,剖析开来给孩子看。比如:讲福建平潭蓝眼泪,就重点说那里的风,因为福建平潭的很多现象,都与风有关;讲成都的西村大院,就跨了美学、物理学、光学、社会学等8个学科,正是有了这8个学科的组合,才成就了西村大院这个像“烂尾楼”、却又拥有独特魅力的建筑。
知行合一,很轻松
经常看《少年行》的孩子,很容易得到知识重现的获得感。
比如,八年级的地理课本中提到的良渚古城遗址,没有去过这里的孩子,在看到这个词汇时,脑海中很难具象化。但是看过《少年行》的孩子,已经在002期的杂志中知道:为什么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没有城墙,空旷而辽阔,也没有宫殿,却是文明之地;良渚古城存在了1000年,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当孩子对良渚古城产生兴
趣时,知行合一,再与爸妈一起去看良渚古城遗址,这样的收获感不言而喻,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创造力,人文地理培养出来
创造力,是建立在孩子见过世面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少年行》通过解读最值得孩子看的旅行目的地,开拓孩子的视野,发散孩子的思维。当孩子通过发散思维,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面对问题时,思维聚合,所产生出来的,便是每个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创造能力。
人之为人的能力,跑赢AI
AI时代,死记硬背的知识已经被轻松替代。但是人的感受、社会的伦理、知识的融合、每个人的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等,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少年行》在内容设计上,重点启发孩子这些AI无法实现的能力,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最真实的世界,突出人之为人的能力。
…… ……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性,为孩子的未来,多考虑一点点,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就会有惊喜等着你。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徐战方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 《少年行》杂志、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