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学校有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学校一要选班主任,大家要么找借口推,要么干脆沉默。以前还能靠老教师带头,现在连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想接手。不是老师们不负责任,是当班主任的那些苦,一点点磨掉了大家的劲儿,这些难,外人看着好像没什么,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知道有多累。
班主任
最熬人的是班主任的时间,从来都不属于自己。普通老师上完课还能在办公室歇会儿,改改作业备备课;班主任从早上进校门开始,就像上了发条的钟。七点半得到教室盯早读,看谁没来、谁没带课本,还要留意学生有没有闹矛盾;中午得看着学生吃饭,有的孩子挑食得劝,有的打闹得拦;下午放学不能走,要开班会,或者找调皮的学生谈心,往往别的老师都走光了,班主任还在教室里;晚上回到家,手机也不敢静音,家长的消息一条接一条 ——“老师,我家孩子今天作业没写完”“他说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从傍晚发到深夜,有时候刚躺下,电话就响了,全是家长的疑问和担忧。周末也别想清净,要填学校发的各种表格,统计学生的信息,遇上要家访的,还得抽时间跑一趟。这些事看着都是小事,可凑在一起,把老师的时间拆得七零八落,连陪家人的功夫都没有,有个老师说,她当班主任那几年,孩子总问 “妈妈为什么不陪我玩”,每次听到都觉得愧疚。
比时间不够用更让人喘不过气的,是压在身上的 “无限责任”。学生在学校出一点事,不管是不是班主任的课,第一个找的肯定是班主任。学生跑步摔了一跤,得赶紧送医务室,还得跟家长解释清楚 “怎么摔的、处理得怎么样”;学生之间闹矛盾,得两边问情况,劝完这个劝那个,还得怕家长不满意,觉得自己没处理好;甚至学生在家情绪不好,家长都会打电话找班主任 “帮忙开导”。不是说老师不该负责,可这种 “只要学生有问题,就归班主任管” 的责任,太沉了。有个老师跟我说,有次她班上学生放学路上跟别人起冲突,家长半夜把她叫到派出所,折腾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这种 “随时待命” 的压力,时间长了谁都扛不住。
还有个现实问题,就是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多地方的班主任津贴,一个月就几百块钱,这点钱跟他们多干的活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更让人委屈的是,评职称、算绩效的时候,往往还是看教学成绩,班主任那些额外的付出,比如管班级纪律、跟家长沟通、组织活动,很难被量化,也很难被认可。有个老师当了三年班主任,每天比别人多干三四个小时,班里纪律、卫生都是年级前三,可年终评优的时候,还是因为班里平均分差了一点没评上,她无奈地说 “感觉自己的辛苦都白熬了”。这种 “不被看见” 的委屈,比钱少更让人寒心。
最后压垮不少人的,是越来越难搞的家校关系。以前家长大多信任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愿意配合;现在不一样了,老师批评学生几句,有的家长就会找上门来 “讨说法”,觉得老师对孩子太严厉;班里安排集体活动,有的家长觉得 “耽误学习”,不配合还抱怨;甚至老师让学生罚站几分钟,都可能被家长拍下来发到网上,引来一堆指责。班主任夹在学校和家长中间,两头受气 —— 既要按学校要求管好班级,又要顾忌家长的情绪,稍微没注意,就可能被投诉、被误解。有个老师因为拒绝了家长 “让孩子当班干部” 的要求,被家长在家长群里公开指责 “偏心”,最后还是学校出面调解才平息。这种 “动辄得咎” 的处境,让很多老师不敢再当班主任。
没有老师不想好好带学生,谁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好、学生有出息。可当班主任要承受的时间消耗、责任压力、委屈和不被理解,实在太多了。要让老师愿意当班主任,不能只靠 “情怀” 和 “奉献”,得真真正正帮他们解决问题:学校少安排点没必要的行政任务,别让班主任把时间浪费在填表格上;提高班主任的津贴,评职称、评优时多给点倾斜,让他们的辛苦被看见;家长也多一份理解,别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班主任,教育孩子本来就是老师和家长一起的事。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很重要的人,一个好班主任能影响学生一辈子。只有让班主任不再 “怕” 当,不再觉得 “吃力不讨好”,才能有更多老师愿意站出来,陪着学生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