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要开学莫名其妙想发脾气”“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开学临近,不少学生开始焦虑。
除了学生,对于开学有些“紧张”的还有不少教师。
除了学生和家长,老师也有“开学焦虑”?经过漫长暑假,师生们又应该如何顺利切换模式?这份开学适应指南拿好,帮助大家告别“假期综合征”,从容迎接新学期。
老师:合理规划,预设容错空间
其实,年轻教师的开学焦虑,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社交媒体上,不少青年教师坦言自己的紧张情绪,这种焦虑源于多方面因素。
新学期的教学压力、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家长沟通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都是焦虑的来源。尤其是第一届带班老师,压力更为明显。
心理专家建议,教师可尝试多种方法缓解焦虑:合理规划,如列出开学前三周教学计划、分解任务减轻压力;寻找支持,如与同事组建“互助小组”,以及预设容错空间,即不必追求“完美开学第一课”。
学生:从自由到规则,调整节奏
对于学生们来说,接纳比抗拒更有效。与其焦虑不安,不如付诸行动。可以先从调整作息入手,模拟校园作息:提前一到两周,按照上学时间表安排起床、吃饭、午睡和晚间休息,提前适应,避免开学后生物钟错乱。
检查作业,温故而知新。提前检查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逐步减少娱乐,进入学习状态。减少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一些安静的阅读、练字等活动,让大脑与作息一起“热身”。
而对于大学生们,还需清点入学所需的证件、物品清单,采购和打包开学物品,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长:陪伴而非施压
带了一个假期的孩子,有的家长对于“神兽归笼”表示欢呼雀跃,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新学期的成长目标萌生出压力和焦虑,几家欢喜几家愁。然而,父母的角色,是孩子成长的“守望者”与“灌溉者”,而非“塑造者”,因此,无论是舒心还是焦虑,面对新学期,家长首先应摆正心态。
尊重界限,学会“远程”关爱。开学前的核心是“慢慢来”,孩子需要的是缓冲时间,而不是催促,要相信大多数适应问题会在1—2周内自然缓解。
不过,信任不等于放任。家长们应懂得在放手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他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只是看重分数,重视习惯培养而非单纯追求成绩,理解情绪变化而非一味强调表现。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升学也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张弛有度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坚实的支持。
开学季是一个新的开始,拿好这份开学小贴士,一起点燃对新学期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