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星标”防走失~
玩耍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它不分年龄,不问场合。孩童在草地上追逐,少年在课堂上偷偷折纸飞机,成年人在周末里与朋友去远足,甚至老者在傍晚时分静静凝望一块石头、一次鸟鸣都是玩耍的片段。它看似轻盈,却深藏着我们对世界的探问与回应。玩耍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与生活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我们通过玩耍去观察、去尝试、去发现,甚至在紧张和危机之中也能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破解难题。
玩耍让我们暂时从功利的逻辑里跳脱出来,却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与经验。
△ 电影《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剧照
这份书单收录的几本书,正是关于“玩耍”的不同面向。它们并非单纯的工具书,也不是单纯的娱乐读物,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既可激发好奇心,又能引领我们走入更广阔的自然与生活。一颗石头、一把小刀、一张纸、一根羽毛、一个梦、一只贝壳。它们是充满日常的事物,轻轻一触,就把我们带到书的世界里。
📖
《二宫康明纸飞机集》
手把手教你制作多机型、强性能纸飞机
一张纸显得轻飘飘的,似乎经不起任何风浪。但纸的魅力,正是在它的可塑性。几折几叠,裁剪拼接,一张普通的纸就能化为飞机,在空中划出弧线,带来飞翔的快感。
《二宫康明纸飞机集》就是这样一本唤醒记忆的手工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玩具,而是邀请你亲自动手:裁剪、折叠、粘贴,再细心调整投掷角度。制作纸飞机的过程本身就是玩耍——它要求你集中注意力,跟随书中的指引,又容许你在细节上加入自己的尝试。完成后,看着纸飞机划过空气的瞬间,那种单纯的快乐会让人重新找回童年。纸飞机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能飞,而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材料,让人感受到创造的力量。
这本书就是一叠等待成型的纸,邀请你用双手赋予它新的生命。
📖
《野鸟形态图鉴》
自然观察者用画笔记录下的飞羽邂逅
如果说纸飞机是人类模仿天空的尝试,那么羽毛则是天空真正的密码。拾起一根羽毛,我们就会想象那只曾经振翅的鸟,以及它飞过的路径。
《野鸟形态图鉴》便是一本以羽毛为起点的书。作者用画笔细致描绘出羽毛的分区、翅膀的结构、喙与足的微妙差异。读者仿佛在显微镜下观察鸟类,又在笔触中感受其灵动。羽毛在书页上不再只是装饰,而是打开鸟类世界的一把钥匙。
△ 长耳鸮的头部侧面
观鸟的乐趣,不止于单纯的欣赏,而在于它能带来与自然最接近的对话。观鸟也是一种耐心的、细致的、需要专注和敏感的游戏。
📖
《世界矿物图鉴》
给矿物迷的实用寻宝手册
一块石头,普通到随处可见,又或静静躺在口袋里。但若你俯身仔细观看,它会闪出意想不到的光泽,折射出地球悠久的秘密。
石头之所以迷人,在于它能让人意识到脚下的大地并非沉默无言,而是流动与变化的历史。
△ 石英,产自奥地利蒂罗尔州。
《世界矿物图鉴》就是这样一本把石头重新赋予生命的书。书中收录的五百余种矿物,从常见到罕见,从金属矿物到宝石,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图片可以看到典型的特征,文字阐明它们的化学和物理属性。这样的图鉴,不只是专业研究者的工具,也像是一本“石头的游戏指南”。当你带着它走进野外,随手拾起一块奇怪的石头,这是一场大地的寻宝游戏。
📖
《生存手册:关键时刻能救命》
带三样东西去冒险:勇气、智慧、这本书!
如果说石头让人看见悠久的过去,那么一把小刀则让人直面突如其来的现在。
小刀是冒险者的象征,它意味着在未知环境中保持冷静、找到生路的可能性。
《生存手册:关键时刻能救命》便是这样一本随身的“小刀”。它通过四十个紧急场景,把危机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选择:遇到蜜蜂袭击该如何应对?被困荒野时能否找到水源?飞机迫降,谁来握住操纵杆?在这些看似惊险的设问中,书给出的答案既科学又简明,像是一步步引导玩家通过关卡的攻略。
△ 如何驾驶车辆进行180°漂移式掉头
日常生活里,我们也许永远不会遇到飞机失事,但小意外、小困境总是存在。这时,随身的一本手册,就像口袋里的小刀,能让你在慌乱中多一份镇定。
📖
《秘境:探寻全球仙境、废墟与乌托邦》
比梦境更离奇的全球隐秘之地
闭上眼,梦境里常常会生出一些怪诞的场景:漂浮的城市、倒立的树、看不见底的深渊。
可当你睁开眼,才发现这些离奇景象并不只存在于梦里,而是真实散落在地球的角落。
《秘境》就是一本梦镜般的旅行书,它让人窥见那些比幻想更不真实的现实。书中记录了六百多处隐秘之地:在烈火中重生的蔷薇花墙,色彩与打油诗构成的墓园,藏于撒哈拉深处的古老图书馆,老桉树见证了探险家的悲剧,甚至还有只收拙劣画作的博物馆和人偶越来越多的神秘村落。
△ 一座致敬20世纪初伊林顿起义的“太空时代”纪念建筑
每一处秘境都像梦境的碎片,但它们的经纬度却真实可查,照片触手可及。梦镜的乐趣,在于它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让我们在翻页时不断游移于神话与现实之间。对旅行者而言,这本书像是一面通向未知的镜子,轻轻一照,就能被带到世界最深的隐秘角落。
📖
《赶海·解剖·逛菜场》
从每个人身边的自然课堂走向更远的新奇异世界
最后是一只贝壳。它从潮水里翻涌上来,被孩子拾起,被大人收集。贝壳既是自然的礼物,也是记忆的容器。
《赶海·解剖·逛菜场》的作者回顾三十余年的观察与教学,把赶海的童年记忆、课堂上的讨论、菜市场里的生物课都编织在一起。书中既有捡拾贝类的乐趣,也有对动植物尸体的解剖,更有对远古生活方式的想象和对民谣的追忆。贝壳在这里不只是物件,而是通向生物多样性和文化记忆的入口。
△ 玻芬宝螺
自然不只存在于远方,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角落。玩耍不仅是与自然互动的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一生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