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编者按
又至教师节,我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向恩师道一声感谢。但师恩的厚重,远非一词一句可以承载。
这套《复旦笔记三部曲》是读史老张的三部复旦校史散文集《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卿云:复旦人文历史笔记》《复旦记》的套装版本,书中记录了从学术巨匠到平凡职工的鲜活故事,他们共同书写了“教师”这个名字的荣光。从院士、名教授到门房小人物;从“复旦源”老建筑到工人新村;从颠沛流离到立足江湾校基;从与近代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波澜壮阔的艰辛探索和跋涉,到轻松平淡的校园生活趣事……它不只是一套校史笔记,更是一部师道传承的见证录。这个教师节,让我们透过这套书,读懂“教师”二字的千钧之重。
《复旦笔记三部曲》
读史老张 著
定价:27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5年5月
精彩书摘
那些年,他们还不是教授
……
前一阵子整理书房,翻箱倒柜,找出了我的“复旦日记(1978—1982)”。记日记,原是我从初中起养成的习惯,记事写人,轻松、好玩,对于当年还是文青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练笔。“复旦日记”一共四册,塑皮或布面装帧,小32开,是我自1978年10月起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书生涯的“流水账”。
作者保存至今的大学日记本
静下心来翻阅日记,本想找回青春,却不料被其中的中年教师言行片段吸引。当年在历史系,周谷城、蔡尚思和谭其骧等老先生不常到校,也不为本科生开课,偶尔见到他们,我只是默默远观;而对于中年教师们,我们则亲承謦咳,甚至与之朝夕相处。那些年,他们年龄大概四五十岁,因“文革”耽搁,职称仍为讲师或助教,但有的人早已名声在外,是没有“教授”头衔的著名学者;有的人在社会上名气虽不响,在学术圈却享有盛誉;还有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学生们谈起他们,至今两眼放光……我的日记,记下了他们的点滴,文字虽幼稚,却也不失为校史细节的补充。
班主任是“老讲师”
邓廷爵(1922—1991)
我们班级最早的班主任是李孔怀老师,李老师年富力强,那时才四十几岁。1980年年初他调任复旦分校后,邓廷爵老师接替了他。邓廷爵(1922—1991),四川璧山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历史系。邓老师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教我们“先秦史”。他瘦弱、矮小,说一口四川普通话,性格沉稳,话不多。因已谢顶,看上去很苍老,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位“年迈的老先生”——有一次,他坐在别人自行车的后座上到校上课,一位同学看见后很担心:老先生年纪大了,万一摔倒可怎么了得?其实,谁也没猜到,邓老师当年才五十来岁。
邓老师虽然只是讲师(同学背地里称他“老讲师”),资格却很老。前几年我读《顾颉刚日记》,才知道他师从过曾在历史系任教的顾颉刚先生。据《顾颉刚日记》记载,1946年10月30日,“复旦学生来上课,自一时半至四时,为讲地理沿革史大概及《山海经》”。11月18日,“为复旦学生十一人讲《禹贡》三小时”。顾颉刚记下的为数不多的学生名字中,均有“邓廷爵”。与邓老师一起被记下名字的,还有陶松云和胡绳武老师,他们后来都留校任教。不过,邓老师很谦虚,他从未对我们说过自己是“顾颉刚弟子”。
我们班级51个同学,绝大部分是历届生(有的是1966、1967、1968届高中生,俗称“老三届”),应届中学毕业生只有10人,历届生与应届生最大的年龄差距达十三四岁。历届生大多来自工厂、农村,阅历丰富、知识面广,班里的干部职位均由他们“承包”。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应届生就显得既天真、愚钝,又势单力薄,但邓老师向来对应届生很呵护,常来我们寝室嘘寒问暖:
上午,从长春开完古代史分期学术讨论会回来的邓廷爵老师召集我们应届生开会,征集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我很感动,邓老师年过半百……刚从长春回沪,不顾旅途之疲劳就召集我们提建议、意见,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呀!(1978年10月28日)
邓老师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一年后,他就因病卸任了。接替他的,是许道勋老师:
正整理寝室时,许道勋老师来了,他是新来的班主任,许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和气而健谈,而且总是笑呵呵的。说话时,不时写几个字来阐明他的语意。他说的有关记笔记、写札记等,对我启发很大。(1981年2月19日)
许道勋(1939—2000)
许道勋(1939—2000),浙江平阳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历史系,主要从事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许老师个子不高,戴一副棕色圆框眼镜。那时眼镜质量差,镜片厚,那一圈圈的镜片边缘,显示他近视度数很深。许老师与邓老师不同,个性开朗,我日记里写他“总是笑呵呵的”,其实还有下文:在后几届某班的课堂上,只要许老师一来,就会有一位调皮学生学着他那有个性的“咯咯咯”笑声,先笑起来……许老师不明所以,也被逗笑了,于是,全班同学一起跟着他大笑起来。
许老师为人和善,学问也好。20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作出指示,请一些专家注释部分古籍,印成大字本,供中央领导人阅读,许老师就是大字本的注释者之一。他与赵克尧老师合著的《唐太宗传》《唐玄宗传》,至今仍是唐史研究的重要范本。据说一位台湾大学教授在读了《唐玄宗传》后,对于书中的翔实考证尤为叹服。
许道勋、赵克尧合著的著作
许老师曾与彭神保老师搭档,为我们开设过“隋唐史”课。他俩一谐一庄,各有所长。记得在课堂上,有一位中文系1977级的学生曾来旁听,她叫颜海平。颜海平在学校排演的话剧《于无声处》中扮演主角,也算是“校园明星”。那时,她一头齐耳短发,听课非常认真。谁也没料到,“隋唐史”课程结束后不久,颜海平就发表了十幕话剧剧本《秦王李世民》,引起轰动。该剧后被拍成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后来,颜海平赴美留学,成为著名教授。不知她今天是否还会想起,她创作《秦王李世民》时,曾旁听过历史系的“隋唐史”课,而两位任课老师,当年还仅仅是讲师!
任课老师兼“代购”
在我们寝室,常有任课老师前来,他们或辅导功课,或讲述系里的奇闻轶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我日记里曾记下过这样一条:
历代文选教师夏义民到我们寝室来聊了一个晚上的天,内容广泛,仅就就学一例,言及学科、上课、借书、毕业分配、选修及教师等,几乎无所不包。夏老师知识广博,与他闲聊很有趣。(1979年2月15日)
夏义民(1937—2019)
夏义民(1937—2019),浙江镇海人。1963年毕业于复旦历史系,后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曾参加过《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编写和修订。夏老师教我们“中国历代文选”和“古代汉语”课,在课堂上,他喜欢讲北京那些著名语言大家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故事,有时还自嘲自己:“我嘛,至今仍然是个助教!”有一次,在讲到“文史不分家”这个概念时,他忽然话锋一转,说:“过去呢,文学家看不起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呢,也未必看得起文学家……有人说过,‘文’者嘛,‘文过饰非’也!”说完,他哈哈大笑。
那时,各类教科书都非常紧张,我们上课基本没有教材,有的只是油印资料。夏老师的课程也如此,大概一直到学期结束时,我才陆陆续续凑齐过一套王力的《古代汉语》(四册)。但是,在日记里,我却意外发现一件小事:
夏义民老师很热心,今天请他代买Kernal Lesson,夏老师欣然答应且立刻为我们买来了。(1979年6月5日)
夏老师是古汉语老师,为什么会帮我们“代购”英语教科书呢?他又是从哪里买来的呢?我搜索记忆,怎么也记不清前因后果。不过,这倒令我想起教我们世界史的张广智老师的“代购”故事:在复旦校门东侧,原来有一家校内书店(今邯郸校区中国银行复旦支行原址),店堂虽小,但柜台后却有一个“密室”,内藏专供内部图书或紧俏图书,不对学生开放,教师可凭工作证限量购买。那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之一)刚出版,属于紧俏商品,顾嘉福同学特别想买,却因为进不了“密室”,只能望洋兴叹。张广智老师知道后,立刻答应代购。“那天,外面下着大雨,我正在寝室里午休,忽听外面敲门,原来是张老师来了,他浑身被雨淋湿,从包里取出《西方哲学史》交给我,这真让我又惊又喜……”不久前,顾嘉福向我讲起这温馨一幕,依然有点激动。
上述回忆,与夏老师的“代购”两相对照,足证当年亲密的师生情谊,也部分解答了我的疑问。
……
复旦第一教学楼 读史老张摄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离开了复旦。从此,我就像一片脱离大树的叶子,漫无目标、随风飘荡,翠绿渐成枯黄。多少次,梦见我的老师们,仿佛自己又坐在第一教学楼的课桌旁……
蓦然回首,一个时代远去了。
《相辉》《卿云》《复旦记》
内容简介
本书为《相辉》《卿云》《复旦记》三册的套装版本,随书附赠《寻迹复旦源》校史资料小册子。
《相辉》是一部以文史散文的形式串连校史的著作。分四辑:第一编“风景”,从复旦校园里的老地标出发,去发掘与之对应的人物与往事;第二编“背影”,从回忆录、档案和其他史料中发掘名人故事:第三编"周边”,将视野拓展到复旦周边环境;第四编“灯下”,收集了作者的部分校史随笔与感想。
《卿云》分“往事”“列传”“地理”"手记”四编,讲述马相伯、李登辉、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等杰出复旦人的故事,复旦人辗转徐汇、吴淞、江湾、贵阳、北碚等地筚路蓝缕、艰辛办学的历史,以及复旦永久校基附近之江湾、杨浦地区的过往。
《复旦记》共分四编:“复旦源”主要介绍复旦校史沿革、古老建筑和校园角落;“人物谱”以介绍与复旦有关的人物为主;“地理志”,介绍复旦的周边以及与复旦有关的地标;“师友记”记述作者师友,通过叙述“身边的复旦”,补全了复旦自1905年创办以来直到今天的校史轶事线索。
作者简介
读史老张,本名张国伟。文史作家、媒体人、复旦校史研究者。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大学教师、媒体编辑。现为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合著)、《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卿云:复旦人文历史笔记》、《汉口路上》、《复旦记》等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上海《理财周刊》社有限公司
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
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
下一篇:公告!事关长治市教师资格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