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找我吐槽她家女儿。
她家女儿小雨今年刚刚升初一,开学之后,学校组织了一个演讲比赛,各个班都有名额。小雨心里是想参加的,而且已经私下准备了稿子,我朋友也看见她经常自己一个人念念有词地顺稿子。
但最终选拔那天,小雨回来跟我朋友说,她没举手报名,朋友很惊讶地问为什么?不是已经都准备了吗?结果小雨涨红着脸跟朋友说,因为怕显得太积极了,让老师觉得自己太“出风头”。
朋友听完直叹气,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连连摇头,说不知道是哪一步出了问题,怎么给孩子养得这么“乖顺”,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连争取机会都胆怯呢?
她这么一吐槽,我还真想起来一件事,好像现在的孩子,就是被我们养得太“乖”了一点。
我记得米粒还小的时候,我和一个朋友带着各自的娃去聚餐,一行4个人,手里还拎着几个购物袋。当时店里很空,我们就想着坐一张大点的桌子,也好放东西。
于是朋友家的小姑娘就乖巧地走过去问服务员,可不可以坐那边大一点的六人位,但是服务员看了一眼拒绝说:“你们就坐这个四人位吧”。
可紧接着来了三个人,径直走到了小姑娘刚刚问过的那个六人位上坐下了,而服务员也二话没说,照常给他们服务起来。
当时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的觉得,很多孩子,甚至很多成年人,容易吃亏,就吃亏在“太守规矩”、“太爱问”上!
我们从小教他们“要谦让”“别麻烦别人”,可现实却狠狠打脸——太守规矩的孩子,却在暗中吃亏。
我同事小贝姐姐家的儿子在她们家当地的一所重点初中上学,平时成绩也不错,性格温和,老师都说他“踏实”。
去年,他们学校有个市级的比赛,每个班推选一人。
班主任在班上问:“有没有人想参加?”
其实小贝的外甥心里是很想报名的,但他还是等到了放学,问小贝的姐姐说:“妈,那个比赛……我可以报名吗?”
他妈一听,马上说:“当然可以啊!那你明天就跟老师说。”
结果第二天,他还是没说。
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老师觉得我能力不够,万一被拒绝了多尴尬。”
结果就这么犹豫着,班里其他的同学举手报了名,老师当场点头。
后来那同学拿了市级二等奖,还加了综合素质分。
他不是没能力,他是习惯了“等允许”,而不是“主动要”,结果天差地别。
这样的孩子看着挺乖,对吧?
可这种“太守规矩”的背后,藏着一个大坑:他正在把人生的选择权,一点点交出去。
我不是说谦让、讲礼貌不好。
但问题是,有些事,本就是你的权利,根本不需要“申请”。
你越问“可以吗”,别人就越觉得:哦,你是来“求”我的。
你不开口,他就当你不需要。
你不争,机会就给了别人。
当你总是习惯性地用“可以吗?”、“行不行?”来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本应合理、本可实现的需求时——你其实是在把决定权,拱手让给了别人!
太守规矩的孩子,活得像块海绵,别人挤一挤,他就缩一缩;别人踩一脚,他就忍一忍。
可社会从不会因为你乖就心疼你,反而会因为你“好说话”,把脏活累活都塞给你。
你可能会问:小时候还挺敢说的,怎么越大越怂了?
因为我们一直在“矫正”他们的勇气。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里,有个听话的娃,走到哪都是要被夸的。
殊不知,被夸着长大的乖孩子,恰恰是最容易受到伤害、活得最痛苦的人。
米粒妈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她说,自己从小就被父母要求扮演“乖乖女”、“好学生”。
她总是自觉分担家里的压力,按部就班做出对家人最有益的决定,父母也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艳羡。
可父母不知道,每当别人夸她“省心”的时候,她都会偷偷羡慕那些可以随便发脾气、向爸妈随便提要求的朋友。
可当她尝试跟父母撒娇,试着摘掉“懂事”的面具,却只换来父母的一通责备。
最后她说出了心里话:“我总为别人考虑,却没人为我考虑过。以后我有女儿,我一定让她别太懂事。”
小时候为了父母一句夸赞,就放弃表达自我的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无止境地让渡自己的底线。
相信做父母的都和米粒妈一样,比起听话懂事,更希望娃懂得爱自己。
可一个扎心的真相是:孩子“爱自己”的能力,是最不需要培养的。
因为他们从有自我意识开始,便懂得表达自我,也会下意识远离那些让自己感受糟糕的人事物。
恰恰是在后天规训中学会“懂事”的孩子,太懂得别人的苦处,太体谅别人的心情,久而久之,才丢掉了爱自己的本能。
小时候,孩子想要玩具,直接伸手:“我要这个!”
我们马上纠正:“不能这么没礼貌!要说‘妈妈,我可以买这个吗?’”
久而久之,他学会了:想要东西,必须先“请示”。
上学后,老师强调纪律:“凡事要先举手,经允许才能做。”
他记住了:一切行动,必须等批准。
再后来,社会规则告诉他:“别太张扬,低调点好。”
他彻底学会了:藏起需求,避免冲突。
可问题是,孩子只记住了规训,忘记了变通,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懂规矩”就给你奖励。
公司招人,不会选那个永远说“我可以试试吗”的实习生,领导提拔,不会选那个从不主动接任务的员工。
就连谈恋爱,也不会选那个连“我喜欢你”都不敢说的人。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不说“我要”,别人就当你“不要”。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事实上又有哪个孩子不想要那块糖呢?
只不过,懂事的孩子,没有任性的资格。
尤其是女孩子,把她教得太乖,反而是一种“灾难”。
当她习惯把主导权交到别人手上,它意味着权力的让渡,自我的压抑,主见的丧失,更会加剧受害者心态:
不聚焦于自己能掌控的,只埋怨别人的错处,却无力作出任何改变。
乖,对其他人都有益处,唯独对女孩本身有害。
不管是事业规划,还是恋爱婚姻,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推进到下个阶段,什么问题是底线,都是别人做主。
即便她外部条件再优越,心理上却始终处于弱势,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底气自己做决断,甚至对自己进行道德攻击:
“我这样是不是太自私”“太小心眼”“太心狠”了?
米粒妈觉得,每个人都该有主见有立场,能够清醒地审时度势并掌控走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被周围任何声音和标准左右。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和素质,而并非天生的性格。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只不过在所谓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训”中,变得越发束手束脚,瞻前顾后罢了。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其实,优质、健康的情感关系,同样更青睐勇敢的人。
敢于争取,敢于表达,敢于释放,也不惧离开。
我知道,很多家长担心:“教孩子直接要,会不会变自私?”“太敢说,会不会得罪人?”
可是姐妹们,直接不等于无礼,争取也不等于霸道。
关键是看咱们怎么教。
你可以教他:
想发言,别说“我可以回答吗”,而说:“我对这个问题有想法,想分享一下。”
想参加活动,别说“我可以试试吗”,而说:“我准备好了,希望能加入。”
语气坚定,理由充分,态度尊重,这才是真正的自信表达。
只要你理由正当,态度得体,谁会讨厌一个敢争取的孩子?
反而是那些永远低着头说“我可以吗”的,最容易被忽略。
家长少一分规训,孩子就多一分取悦自我的底气。
最后,米粒妈祝福所有的小孩都不必忍气吞声,也不用逆来顺受,去肆意地长成为一个“不好惹”的人。
被别人拿捏了要懂得反制回去;被坑了要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PUA和阴阳怪气,要有一颗大心脏,能扛伤害,也能反击。
如今的时代,谦让固然是传统美德,但在合理范围内,能争会抢,才是更适合当代宝宝体质的教育方式。
咱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