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与参考答案*【纸质版】
26年科目④地理学科基础 改为 地理学学科综合
2012-2022年南京师范大学867地理学科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867地理学科基础考研真题答案详解
2026年改考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不变不变修改初试参考书目《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周尚意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2版)》,汤国安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025初试参考书目867 地理学科基础:
《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科学出版社,2024年;
《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周尚意 王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B-配套笔记*【电子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教版)
《人文地理学》(赵荣高教版)
《人文地理学》(周尚意第三版)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汤国安高教2024版)
第五章 农业起源、发展和分布
第1节 农业的起源地
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部门。
农业又被划分为第一产业,指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产品基本上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生产过程,是食物供给和营养物质的来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原因目前有很多说法,但是没有确定的结论。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主要有瓦维洛夫(N.I.Vavilov)在1927年提出的“植物多样性地区说”、柴尔德的“绿洲说”(oasis hypothesis)、布莱德伍德(R.J.Braidwood)的“山翼说”(hilly flanks theory)、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地带模型”(marginal zone model) 和“生态均衡模型”、贝廷杰(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optimal foraging theory)、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erup)的“人口压力说”(population growth theory)等。
1、发现论【名解】
早期人口智力水平有限,未发现农业的优势,一旦发现,优越性即可体现,迅速传播20c60s之前流行
2、博赛洛普:人口压力说【名解】
时期:冰后期
人口增长→采集狩猎强度增加→食物短缺→增加食物来源
熟悉环境→植物种子营养价值高→开始驯化植物的农业
20c60s之后流行
3、最佳觅食理论【名解】
1990年代以来,“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论
时期: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人类社会过渡到农业经济的原因
学科:动物学理论——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理论
最佳觅食: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
最佳食谱: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种类
4、海登:宴享说【名解】
农业出现的初期,生产量不大,在人类的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大
目的: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
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食物存在季节性短缺,驯化作用的成果逐渐发展,农业供应食物量>采集狩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
*C-配套题库*【电子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教版)
《人文地理学》(赵荣高教版)
《地理信息系统》(汤国安科教第二版)
◇课后专业术语答案
(1)正解
指有方位角、距离等测算该点坐标的过程。
(2)反解
指依据坐标和其他条件,反算方位角或距离的过程。
(3)卷积
是通过两个函数f和g通过积分运算,生成第三个函数的一种方法。
(4)二值化
为了提取出目标物体,对整幅数据采用的一种阈值方法,数值大于该阈值的为0或1,小于的为1或0。
(5)语义数据模型
是由若干种抽象所组成,用这些抽象来描述客体的基本语义特性。再根据语义模型结构规则把这些抽象组织起来。
(6)拓扑
指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后依然保持不变的性质,只考虑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不考虑其大小、形状。
(7)误差
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8 )偏差
等同于平均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