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四年级数学衔接关键期:4 大核心维度 + 实操方法,帮孩子夯实基础、突破思维
四年级是数学学习的 “分水岭”—— 这一阶段,孩子要告别低年级单纯的 “数字计算”,开始接触运算定律、几何图形性质、复杂应用题等抽象内容,运算难度从 “两位数加减” 升级到 “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思维要求从 “直观感知” 转向 “逻辑推理”。不少学生因没能适应这种转变,出现 “运算频繁出错”“概念理解模糊”“解题没思路” 等问题。其实,只要从 “运算习惯、概念理解、思维训练、学习兴趣” 四个核心维度精准发力,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过渡期,筑牢四年级数学基础。
一、运算习惯:从 “追求速度” 到 “稳准兼备”,把基础打扎实
四年级运算不再是 “算对就行”,多位数乘法、除法竖式、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等内容,对 “步骤规范” 和 “细节把控” 的要求显著提升,很多失误都源于 “书写潦草”“跳步计算”。想要让运算从 “易错” 变 “稳准”,需重点培养两个习惯:
1. 规范书写与步骤:让每一步都 “看得见、查得清”
书写不规范是运算失误的 “重灾区”—— 数字写得潦草(“7” 带钩像 “9”、“0” 写得像 “6”)、符号混淆(“×” 写得像 “+”)、竖式数位不对齐,都会导致后续计算连锁出错。建议从细节入手:
- 数字与符号:用田字格本练习数字书写,确保 “0-9” 每个数字的笔顺、形态标准;运算符号 “+、-、×、÷、=” 单独占一格,写得清晰醒目,避免连笔;
- 竖式计算:多位数乘法(如 “256×34”)、除法(如 “578÷23”)时,严格做到 “相同数位对齐”,乘法进位的 “小数字”(如 “256×4=1024” 的进位 “2”)标在对应数位的右上角,除法试商的数字标在除号上方,一目了然;
- 混合运算:遵循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的规则,每一步都写出中间结果,不跳步。比如计算 “360÷(24-18)×5”,要先写 “24-18=6”,再算 “360÷6=60”,最后算 “60×5=300”,拒绝 “口算脑算跳步”,哪怕简单的步骤也写下来,减少记忆失误。
2. 主动检查与复盘:把 “错题” 变成 “不再错的题”
很多孩子做完题后 “懒得检查”,或只简单看一遍,无法发现问题。其实检查不是 “重复算一遍”,而是有方法的 “精准验证”:
- 即时验证:每道题做完后,用 “反向运算” 验证结果 —— 加法用减法验(如 “156+248=404”,验 “404-248=156”),乘法用除法验(如 “125×8=1000”,验 “1000÷8=125”),除法尤其要注意 “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如 “45÷7=6……3”,检查 “3<7”,且 “7×6+3=45”);
- 错题复盘:准备 “运算错题本”,记录错题时不仅抄题、写正确答案,还要标注 “错误类型” 和 “原因”—— 比如 “25×(40+4)=25×40+4=1000+4=1004”,错误类型是 “乘法分配律漏乘”,原因是 “没理解‘25 要分别乘 40 和 4’”;每周花 20 分钟回顾错题本,针对高频错误(如 “数位对齐问题”“简便运算公式用错”)集中练习,避免重复踩坑。
二、概念理解:从 “死记公式” 到 “吃透本质”,让知识活起来
四年级的核心概念(运算定律、数位意义、几何公式等)是后续学习的 “基石”,如果只靠死记硬背,遇到变式题就会 “卡壳”。只有结合 “具象场景” 和 “对比辨析”,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概念,学会灵活运用。
1. 用 “生活实例” 拆解抽象概念
抽象的数学概念,一旦结合生活场景,就会变得易懂。比如:
- 乘法分配律:不要让孩子死记 “a×(b+c)=a×b+a×c”,而是用 “购物场景” 解释 ——“妈妈买 5 件上衣(每件 120 元)和 5 条裤子(每条 80 元),总花费可以算‘1 件上衣 + 1 条裤子的钱(120+80)×5’,也可以算‘5 件上衣的钱(120×5)+5 条裤子的钱(80×5)’,两种算法结果一样,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 数位意义:理解 “4567 中‘5’表示 5 个百” 时,用计数器演示 —— 在百位上拨 5 个珠子,告诉孩子 “1 个珠子代表 1 个百,5 个珠子就是 5 个百”,再结合 “4567=4×1000+5×100+6×10+7×1”,让孩子明白 “不同数位上的数字,代表的计数单位不同”,为多位数运算和数的大小比较打基础;
- 三角形稳定性:带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应用 —— 自行车车架、篮球架底座、房顶桁架都是三角形,让孩子动手用小棒拼三角形和四边形,对比发现 “三角形拼好后形状固定,四边形容易变形”,直观理解 “稳定性” 的本质。
2. 用 “对比辨析” 厘清易混概念
四年级孩子常把 “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周长与面积”“因数与倍数” 搞混,通过 “ side-by-side 对比”,能让差异一目了然:
- 乘法结合律 vs 分配律:用同一组数字举例,“25×4×8” 用结合律((25×4)×8=100×8=800),核心是 “改变运算顺序,数字不变”;“25×(4+8)” 用分配律(25×4+25×8=100+200=300),核心是 “括号里是加法,要分别相乘再相加”,对比后标注 “看括号内符号:乘用结合,加用分配”;
- 周长 vs 面积: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孩子用尺子量出长和宽,先算 “周长((长 + 宽)×2)”,再用彩笔涂满纸的面,算 “面积(长 × 宽)”,边操作边讲解 “周长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厘米、米);面积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再通过 “给桌子围花边(算周长)”“给桌子铺桌布(算面积)” 的场景题,强化差异;
- 因数 vs 倍数:用 “12” 举例,列出 “12 的因数(1、2、3、4、6、12)” 和 “12 的倍数(12、24、36、48……)”,对比发现 “因数是‘能整除 12 的数,个数有限’,倍数是‘12 乘整数的结果,个数无限’”,再用 “找一个数的因数画‘乘法算式’(1×12=12、2×6=12),找倍数画‘乘法链’(12×1=12、12×2=24)” 的方法,帮孩子建立清晰认知。
三、思维训练:从 “被动解题” 到 “主动找思路”,培养逻辑能力
四年级应用题从 “一步计算” 升级到 “两步甚至三步计算”,比如 “行程问题”“归一问题”“和差倍问题”,很多孩子找不到解题思路,其实关键是培养 “从问题倒推” 和 “用图表梳理条件” 的思维方法。
1. “问题倒推法”:从 “要算什么” 找 “需要什么”
遇到复杂应用题,不要让孩子从 “已知条件” 开始乱算,而是先看 “最终问题”,倒推 “需要哪些条件”。比如 “学校买了 4 箱粉笔,每箱 24 盒,每盒粉笔 5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 第一步:问题是 “一共花了多少钱”,需要知道 “总盒数” 和 “每盒单价”(总价 = 总盒数 × 每盒单价);
- 第二步:“每盒单价” 已知(5 元),“总盒数” 未知,需要用 “箱数 × 每箱盒数”(4×24=96 盒);
- 第三步:算出总盒数后,再算总价(96×5=480 元)。
通过 “倒推”,让孩子明确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避免 “东拼西凑算数字”。
2. “图表梳理法”:把 “文字条件” 变成 “直观信息”
对于含多个条件、数量关系复杂的题目(如 “甲有 36 元,乙比甲少 12 元,丙的钱是乙的 2 倍,甲、乙、丙一共有多少钱?”),用 “线段图” 或 “表格” 梳理条件,能让关系更清晰:
- 线段图:画一条线段表示甲的 36 元,乙的线段比甲短一截(标注 “少 12 元”),丙的线段是乙的 2 倍(画两条和乙一样长的线段),通过线段长短对比,直观看到 “乙 = 甲 - 12,丙 = 乙 ×2”;
- 表格:列出 “人物、钱数、关系” 三列,甲 “36 元(已知)”,乙 “?元(甲 - 12)”,丙 “?元(乙 ×2)”,填完表格后,解题思路自然浮现。
这种方法能帮孩子把 “抽象文字” 转化为 “具象图表”,降低理解难度,尤其适合几何题和和差倍问题。
四、学习兴趣:从 “被迫做题” 到 “主动探索”,让数学变有趣
很多孩子觉得数学 “枯燥”,是因为只接触 “刷题”,没发现数学的 “实用性” 和 “趣味性”。其实只要结合生活场景和趣味活动,就能让孩子主动爱上数学。
1. 让数学 “融入生活”:在实践中用数学
- 购物计算:带孩子去超市,让他帮忙算 “买 3 瓶可乐(每瓶 3.5 元)和 2 袋薯片(每袋 6 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妈妈付 50 元,应找多少钱”,既练小数运算,又让孩子知道 “数学能解决生活问题”;
- 时间管理:让孩子记录自己 “早上起床、上学、放学、睡觉” 的时间,计算 “在校时长”“写作业用时”,用数学规划时间,培养时间观念;
- 测量实践:用卷尺测量家里的客厅(长、宽、高),计算 “地面面积(铺地砖用)”“墙面面积(刷墙用)”,既练长度和面积计算,又理解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
2. 用 “趣味活动” 激发兴趣:在游戏中玩数学
- 数学桌游:玩 “24 点”(用 4 张扑克牌算 24)、“数独”(练数字逻辑)、“几何拼图”(用七巧板拼图形,理解图形组合),让孩子在游戏中练计算、练思维;
- 数学实验:做 “圆锥体积实验”(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后发现 “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1/3”)、“密铺实验”(用正方形、正六边形瓷砖拼桌面,观察哪些图形能密铺),通过动手实验,直观理解数学原理;
- 数学故事:读《数学帮帮忙》《奇妙的数王国》等数学绘本,听 “数学家的故事”(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让孩子知道 “数学不仅有计算,还有有趣的故事和探索”。
四年级数学的 “过渡”,不是 “突然的难度跳跃”,而是 “循序渐进的能力提升”。只要从 “习惯、概念、思维、兴趣” 四个维度持续发力,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孩子打基础、练思维、提兴趣,孩子就能平稳度过关键期,不仅能在四年级取得好成绩,更能为五六年级的复杂数学学习,甚至初中的代数、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可持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