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契机
考完大二下的开学考,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回望高中重点班的生活,满是身心俱疲的回忆,本以为熬过高考独木桥能稍作喘息,可人生仿佛总在 “赶路”,永不停歇。而这场因口罩延期的考试,成了压垮我保研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 —— 刚通宵五天完成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二天就迎来多场考试,结果一塌糊涂,保研的希望彻底破灭。
我清楚保研的艰难:若要继续,就得放弃所有课外活动,一心扎进图书馆,容错率几乎为零。可我向来不只想做 “只会学习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让大学变成 “高中复刻版”,对我而言得不偿失。在我看来,大学该是自由多元的旷野,而非狭窄的独木桥,于是我将目光转向了更适合自己的留学赛道。
最初了解指南者,是通过 “指南者留学” 公众号。朋友说能在后台领取港新院校的资讯,我便借此查看录取案例和经验分享,对留学有了初步认知。23 年 3 月,我早早联系上指南者的李睿恩老师,想知道以自己的条件能申请哪些学校、还需做哪些努力。李老师细致分析了我的背景 —— 华南理工大学金融专业,GPA3.5,有信达证券、汇丰银行(中国)、中信证券三段实习,还有企业市场价值、居民消费价格、全球价值链相关科研经历 —— 并结合我的意向院校与专业,给出了具体建议,帮我消除了不少信息差,也让我对留学之路更有底。
通过沟通我得知,英国院校更看重硬背景(院校、GPA、语言成绩),实习、竞赛等软背景作用有限;港新院校则综合考量软硬背景,尤其是商科,实习经历至关重要。一开始我倾向申请英、新院校,没考虑中国香港,一来只关注学校排名,二来听说港校发 offer 快、留位费缴费时间短,怕难以抉择。但今年寒假和父母认真商量后,父母支持我留港工作,综合考量下,我的申请 list 最终只保留了港三,剔除了英、新院校。
二、申请过程
雅思我选择自学,24 年寒假开始准备时仅看网课,未实际做题,真正高强度刷题是在考前两周。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刷剑雅。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可参考我的思路,把重心放在阅读和听力上。
关于纸笔考与机考的选择,我有亲身体会:第一次考纸笔考,第二次考机考。机考的最大优势在阅读,能平行阅读原文与题目,效率更高;不少人认为机考写作也更友好,不用在意字迹,且打字快的人不用担心写不完。机考唯一的劣势是听力,用鼠标标关键词不如用笔快,更考验读题能力。从整体体验看,机考更优,省去收发卷时间,还能避免因时间到未停笔被取消成绩(我纸笔考时,考场有四人因此取消成绩)。
口语我考前一周才准备,找朋友陪练三个晚上便上考场。Part 1 和 Part 3 本质相通,输出观点前要保证流利度,频繁卡顿易被考官切题。我备考雅思目的性很强,主攻阅读、听力这两个易拿高分的客观题,口语、写作仅要求 6 分,最终总分 7(阅读 7.5、听力 7.5、口语 6、写作 6)。
大三下考试成绩出来时,我彻底慌了:三门主修课都只考了七十分出头,百分制均分停在 84.3,GPA3.5。小红书上满是 “末流 985 申港大商科需 87 + 或 88 + 均分” 的信息,这让我自信心大受打击。当时我已备好港中文提前批材料,只盼着能被录取,不敢对梦校港大有丝毫奢望。
我把焦虑告诉了一位好朋友,他却认为我申港大完全没问题,还把我的背景发给其他机构老师,得到的正面反馈让我重拾信心。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他 —— 没投递就不会知道结果,过度刷小红书只会徒增焦虑,若当时投了港中文提前批,或许就等不到港大的 offer 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早早就备齐了申请材料,8 月下旬我赶上了港大临时开放的提前批,9 月上旬又投递了正常批次。之后大半个月,我忙着联系推荐老师要网推邮件,可一位老师反馈不积极,耗费两周多才完成网推。
收到最后一封网推邮件时,港中深的笔面通知也来了,分别在 9 月 25 日、27 日进行。我来不及松口气,又投入笔面试准备。9 月 26 日下午,我正和指南者安排的面试辅导老师开视频会议,突然收到一封邮件 —— 竟是港大经济学提前批的推研信!面试老师见我突然笑了,问清缘由后,我共享屏幕给她看,她笑着问 “那还面吗?”,我俩都被逗乐了。
还没消化完这份喜悦,第二天我又收到了港大金融学提前批的 offer—— 这是我申请 list 里门槛最高、也最想去的项目,幸福来得太过突然。
后续两周,我陆续收到港中文金融学、经济学的笔面邀请,都没参加;正常批次的港中文商业分析、港科经济学 offer 也相继而至。尽管这些 offer 都很吸引人,但我的目标很明确,早早交了港大金融学的留位费,才算稳稳 “上岸”。
回顾申请历程,有几点经验值得分享:一是时刻关注院校投递要求变化,比如今年港中文提前批取消 GRE/GMAT 要求、港大商学院临时开放一周提前批,都是利好信号,早投递优势大;二是尽早准备语言和申请材料,我三四月份考出雅思,七月份前备好文书,才赶上港大提前批,身边仍在考雅思的朋友则相对被动;三是重视推荐信,尽量选反馈及时的老师,若网推链接过期,可联系学校重发;四是与机构保持积极沟通,比如网推链接过期时,我及时和指南者老师沟通,顺利解决问题,文书撰写时,主导师王婉秋老师也反复打磨中文初稿,沟通确认后再写英文稿,效率很高。
希望我的经验能给 25fall 申请的伙伴们带来帮助,也祝愿 26fall、27fall 的同学能尽早规划,拿到理想院校的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