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房秀卿
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通过培养区域发展所需人才、推动产教融合等方式,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渐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艺术团作为高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功能,更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创新建设路径,对于完善美育教育体系、推动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强化艺术团建设的思想引领功能。艺术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将艺术团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艺润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建立合唱团、舞蹈团、器乐团、戏剧社、礼仪队等多元化艺术组织,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艺术团体系,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涵养精神。同时,应将艺术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依托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将艺术团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主题演出、文化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对于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院校,可引导学生将技术优势融入艺术创作过程,如灯光编程、数字影像、虚拟舞台建模等,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在美育实践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创造力与综合素养。
以组织机制创新为支撑,完善艺术团建设的运行体系。科学高效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应用型高校应构建“校级统筹—院系协同—学生自治”的三维运行格局。校级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将艺术团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与年度目标考核;院系层面要发挥专业指导与实践平台作用,形成教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互支撑的机制;学生层面则应通过自主管理、民主协商和自我激励,增强组织凝聚力与创新活力。在运行机制上,可建立“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全流程管理体系。坚持以德为先、艺能并重的选拔原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潜在能力;在培养阶段强化艺术技能训练与文化修养提升;在考核与激励环节将成果与学分认定、奖助政策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导向。此外,应通过“外引内培”双向发力,建设高水平的艺术指导队伍。一方面,可聘请地方文艺团体专家、文化机构从业者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发掘校内教师的艺术特长与指导潜能,形成“专家引领、教师协同、学生主体”的育人模式。同时,可依托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等机制,引入社会资源,拓展艺术团活动的社会空间,提升美育育人效能与社会文化影响力。
以融合创新为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艺术品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艺术团建设应立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文化资源,走融合创新之路。要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的技术优势,推动“科技+艺术”协同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建模、灯光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创新舞台表现形式,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艺术体验。依托数字平台开展线上展演、云端艺术节、虚拟展馆等活动,拓宽艺术教育的传播边界。同时,应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红色文化等融入艺术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具有地域辨识度和文化感染力的艺术品牌。通过举办艺术节、校园合唱节、文化展演季等系列活动,展示高校师生的艺术成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在传播方式上,应建设数字化艺术资源档案库,系统保存艺术团作品成果;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使高校艺术团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传播的新窗口。
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美育育人、彰显文化担当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以文化育人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融合发展为动力,才能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美育体系,推动高校文化育人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系青岛工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应用型大学建设专项“民办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方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XJKE081)。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