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遇到游戏,
我们看到了美好童年的点点星光;
当教师遇到游戏,
我们找到了专业前进的无穷力量。
为切实推进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探索,充分落实“真”游戏精神,不断提升教师观察游戏、解读游戏、支持游戏的专业能力,增强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近日,绿洲花园幼儿园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观摩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现场观摩、观察记录、互动研讨等形式,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也为幼儿的户外游戏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朝气蓬勃 共赏游戏风采
游戏开始后,教师们化身“专业观察者”,手持游戏观察表,轻步走进户外游戏场地。以“同行者”的姿态,默默见证着幼儿们充满自主与探索精神的欢乐时光。
瞧,孩子们如同灵动的小精灵,在广阔的游戏场地里自由穿梭。他们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眼神里满是专注与认真。有的孩子在小舞台上尽情的表演,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有的孩子围坐在沙水区,用小铲子和小桶构建着心中的梦幻城堡;还有的孩子在搭建区,齐心协力地搭建着高架桥和建筑物,每一次成功的拼接都让他们欢呼雀跃。
教师们则在一旁驻足观察,手中的游戏观察表详细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个瞬间。他们精准捕捉幼儿的游戏状态,从孩子们的表情、动作到与同伴的互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践行着“在观察中读懂幼儿,在思考中探寻教育”的专业理念。
多元探讨 共谋游戏优化
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围绕户外游戏组织与指导展开了第一阶段的热烈研讨,从游戏设计、材料投放、行为表现、教师指导、师幼互动等多维度深入交流,各抒己见。
游戏设计:创意与挑战并存
在游戏设计方面,教师们创意频出。张老师分享了她的“丛林探险”游戏设计,设置了不同难度关卡的滚球游戏。孩子们在穿越“丛林”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各种障碍,还要根据不同难度的关卡调整滚球的力度和方向。这个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还在搭建不同难度的斜坡时巧妙地融入了科学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材料投放:适配与更新并重
材料投放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们一致认为,材料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需求进行精心选择。小班的老师们用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食物”材料,为孩子们创设了“快递员”的角色游戏。孩子们扮演快递员,将各种“食物”送到不同的“家庭”中,在游戏中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同时,教师们强调要定期更新补充材料,保持游戏的新鲜感,让幼儿始终对游戏充满期待。
行为表现:欣赏与鼓励并行
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教师们的眼里满是欣赏。范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在攀爬游戏中,一个小朋友一开始有些害怕,不敢尝试较高的攀爬架。但在班级老师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最终,他成功到达了顶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展现出了勇气和毅力,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互相照顾。
教师指导:适度与引导并举
在教师指导环节,大家强调要把握适度原则。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但介入的方式要恰当,要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示范时,语言要简洁明了,动作要规范准确。例如,在教幼儿跳绳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动作示范,然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师幼互动:尊重与倾听并进
师幼互动是游戏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们认为,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游戏的基础。游戏中,金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与幼儿交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俞老师还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
理论引领 筑牢发展根基
此次研讨,集团副园长许老师对本次观摩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以一系列先进理论为支撑,从推进、深挖、循证三个维度发力,为幼儿游戏教育搭建起科学、精准且高效的发展框架。
推进:
搭建支架教学,精准化融合介入
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自主游戏类型的特性提供差异化支持:对沙水、探究游戏,侧重提供低结构材料与开放性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对建构游戏,适时引入结构认知相关的理论工具(如形态稳定性原理),避免支持不足或过度干预;对挑战游戏,在筑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引导游戏从“体能实践”向“策略思考”升级;对娃娃家游戏,依托“社会角色理论”,投放生活化道具并引导角色互动,推动游戏情节从单一向多元延伸。
深挖:
锚定核心理论,显性化能力发展维度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可观察到不同游戏对应幼儿的智能发展:沙水、探究游戏侧重“逻辑-数学智能”的提升,建构游戏凸显“空间智能”的发展,娃娃家游戏强化“人际智能”与“语言智能”的锻炼,挑战游戏则兼顾“身体、动觉智能”与“内省智能”(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同时,对照“深度学习五大特征”(主动探究、批判思考、意义建构、合作交流、迁移应用),所有游戏中幼儿的深度学习均体现为:在自主尝试中主动探究问题、在解决困境中开展批判思考、在经验关联中完成意义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实现合作交流、在场景迁移中达成知识复用。
循证:
依托理论框架,标准化闭环体系
遵循“观察评价理论”,采用“轶事记录法+作品取样法”结合的方式:对沙水、探究、挑战游戏,以“时间轴+行为语言实录”客观记录过程;对建构、娃娃家游戏,同步收集游戏成果(如搭建作品、角色脚本)作为实证材料。基于“证据为本教育理论”,将所有记录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准对应,确保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避免主观判断。最终依据实证材料制定“个性化支持策略”,形成“记录——理论关联——策略制定——实践应用”的循证闭环,为后续游戏优化提供依据。
本次第一阶段户外游戏观摩研讨活动,不仅搭建了一个教师间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更为关键的是,有力地推动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为教师们更加科学、高效地实施园本课程筑牢了坚实基础。
文字:魏姝婕
图片:各位老师
编辑:王梓萱
上一篇:我校举办2026届“人文艺术类、外语外贸类”毕业生岗位实习暨就业双选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