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父母年纪大了,好像变“怪”了?变得特别固执,听不进劝;总怀疑东西被偷了或者身体得了重病;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频繁打电话说身体不舒服。这些行为,常常被子女们贴上“老小孩”的标签,但这些在心理医生看来,很可能是父母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女心理卫生一科苏颖芮医生。“老人的这些行为只是表象,心理需求是内核。”苏颖芮表示,老年人的这些“怪异”行为,往往是多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比如来自对丧失的恐惧,包括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丧失等,让他们企图通过“固执”来维持控制感。其次是对关注的渴望,“疑心病”可能是获取子女关心的一种方式。也有可能是来自对价值感缺失的补偿,通过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寻找安全感。最后,这些怪异的脾气有时也需要警惕是认知障碍的早期表现。
苏颖芮说,关爱父母,需要从“有效陪伴”和“深度理解”开始。有效陪伴是放下手机,坐在他们身边,一起翻看老照片,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是请教一道拿手菜的做法,让他们感觉“被需要”;是每周固定一次或多次用心的视频通话。
如何做到对父母深度理解?苏颖芮说,要学会听懂他们的“弦外之音”。当他们说“我浑身都不舒服”,别急着反驳“爸妈你别乱想”,可能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我很孤单”;当他们反复叮嘱同一件事,别不耐烦地打断,这背后是他们渴望与你保持联结的小心愿。面对父母,子女们可以试着回应他们的情绪,比如“妈,你一个人在家肯定很无聊吧?”“爸,这件事你多提醒我几次,我肯定记牢。”这样的共情远比生硬的劝说更有力量。
父母的晚年,不仅需要衣食无忧的安稳,更需要被理解、被重视的温暖。苏颖芮说,我们需要卸下对老年人“怪异”行为的偏见,用耐心去解读他们的内心需求,用高质量的陪伴化解他们的孤独,这份“懂得”,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心理滋养。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瑞)
编辑:盆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