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仰望星空,更要教会他们脚踏土地。或许我们不必复制“吃苦”的形式,但必须守护“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心。
文 | 阿晖
近日,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是这里的娃娃们居然不背古诗不做手工,而是整天围着灶台和农田转——筛麦子像模像样,揉面团有板有眼,甚至组队学做道口烧鸡。当孩子们系着围裙踮脚掌勺、赤脚在泥地搬运柴火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这个画风清奇的“吃苦幼儿园”立刻刷屏冲上热搜。这种“反内卷”的教育实践,恰似投向功利教育湖面的巨石,激起网友关于孩子童年教育的广泛讨论。

顶端新闻微博视频号报道截图
1 “吃苦”成为热议话题
漯河这所幼儿园的孩童们,不仅自己动手洗衣服、整理床铺,甚至参与简单的农活,光着脚丫在泥地里奔跑,在柴火灶前“一展身手”,这样的画面,打破了公众对“幼儿园=滑梯+绘本”的固有认知。这些已经封存在70后80后记忆中的儿时田野嬉戏、泥巴大战,与当下幼童沉迷电子设备、困于早教班流水线,形成了代际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顶端新闻微博视频号报道截图
“这才是失传的生活教育!”很多网友除了感叹,更是极力点赞支持,认为这些真实劳动场景中的认知,比让孩子只会背课文的早教更有生命力。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在幼儿园磕了碰了,在学校苦了累了,结果是不少孩子光会做题,连基本家务都不会,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反观“吃苦幼儿园”的娃,5岁就能自己揉面,这种动手能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只会背课文实在多了。

顶端新闻微博视频号报道截图
有人夸接地气,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受累、不安全:“幼儿使用菜刀、火源是否合规?”部分网友担忧形成新内卷:“今天晒孩子做烧鸡,明天会不会卷到砌墙盖房?”呼吁建立年龄适配的劳动清单,守护童年应有的松弛感。还有教育专家提醒,需区分“体验式劳动”与“超负荷任务”,避免将教育异化为“苦难表演”。
2 戳中当下教育痛点
长期以来,一些人把幼儿园当成人生起跑线,超前灌输小学知识,违背教育规律。而“吃苦幼儿园”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切中了当下教育痛点。
当“不能输在起跑线”演变为3岁背单词、5岁学编程的“军备竞赛”,比起提前灌输知识的功利化教育,“吃苦幼儿园”这种把课堂搬进生活的模式,找回了童年本真,用“生活即教育”的陶行知理念,重构教育起点——让孩子先学会生活,再谈超越。揉面、喂鸡等实操课,课程设计暗合“去知识焦虑”趋势,既让娃学会生活技能,在实操中完成认知启蒙,又缓解了家长对“早教真空”的恐慌和教育内卷焦虑。
有教育学者指出,“吃苦幼儿园”走红的本质,是社会对“去自然化教育”的反抗,唤醒了对童年“异化”的集体反思,也印证了“儿童需要在真实世界摸爬滚打”的本能诉求。“吃苦幼儿园”的泥巴地、柴火灶,成为治愈“童年缺失症”的精神原乡。

顶端新闻微博视频号报道截图
从“学会做题”到“学会生活”的范式转换,切中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初心。当网友感慨“985毕业不如孩子会做饭”,折射出对“高分低能”的隐忧。“吃苦幼儿园”证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具备“离开教室仍能好好生活”的能力。
事实上,这所幼儿园的孩子们对于这种劳动教学并不排斥,孩子们沉浸式劳动的样子被网友戏称“忙到没空哭”。据说有的孩子发烧都舍不得请假,生怕错过第二天“掌勺”的机会。而这个“吃苦幼儿园”,反倒成了家长眼里的香饽饽,入学名额一票难求。
3 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
在劳动教育中,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远比单纯完成劳动任务更重要。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孩子重复劳动动作,而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让孩子将劳动视为一种负担。
据悉,河南“吃苦幼儿园”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保留柴火灶,让孩子体验祖辈生火做饭的智慧,感受传统生活的烟火气;但与此同时,引入食品安全知识,教导孩子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这是现代生活对健康的基本要求;讲述工具进化史,从古老石磨到如今的电动粉碎机,拓宽孩子的科技视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这种“旧瓶新酒”式的创新,为教育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劳作不再是孤立的、过时的行为,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不与现代社会脱节。
据悉,这类“劳动式教学”并非个例,比如江苏徐州幼儿园的小菜园摘西瓜、四川宜宾的缝补课堂,武汉某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成果拍卖会”……都是“吃苦幼儿园”的翻版实践。这种活动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劳动任务,转变为主动探索劳动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

江苏省徐州市徐海路幼儿园,孩子们在小菜园摘西瓜。图源:新华社
“吃苦幼儿园”好评如潮,但能否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城市与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家庭的认知水平各异,对“吃苦幼儿园”,无法简单复制,也不能盲目跟风。劳动教育需守分寸,不要搞表演秀、不超负荷,更要杜绝盲目攀比。
“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既要让孩子仰望星空,更要教会他们脚踏土地。或许我们不必复制“吃苦”的形式,但必须守护“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心。
素材来源:大河报、顶端新闻、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