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赵茜
“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尊重孩子,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我们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但孩子大面积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已经落后了……”
10月23日晚,作家梁鸿在热烈掌声中进入报告厅,开始她在西湖大学的首场讲座“学会如何去爱是我们毕生的功课”。就在一个月前,她的新作《要有光》出版,因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本书中,梁鸿与接受采访的孩子展开深入交流,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人们习察不焉的生活,带来有关爱与被爱的反思:“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倾听到孩子的声音,也希望读这本书的成年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爱。如果读者在阅读中被触动,意识到家庭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其中的暧昧、复杂,体会到某种思辨性,我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1】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
“如果我的妈妈给我一点支撑,我的病情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雅雅是最早对梁鸿的采访邀约伸出橄榄枝的女孩,她向梁鸿讲述了自己经历的精神危机,还有休学在家的痛苦与无奈。正因为这样,她特别想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他们获得一丝光亮,感受人生的美好。
在梁鸿的讲述中,作为优等生的雅雅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考到了滨海市最好的高中,进入了最好的班级,学习压力和竞争焦虑一下子拖垮了她,导致她第一次月考就濒临崩溃。后来她休学在家,妈妈不同意,总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她面前,一度让雅雅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不愿意住院的她又开始表演“正常”,最终脱离了那个环境。
而雅雅之所以能走出危机,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她愿意寻找帮助,也愿意在网上与病友交流、相互通信,前几天她告诉梁鸿,收到一位东北网友的明信片,封面是冬天下雪的场景,背面写着“雅雅,春天来了,我们学校里的花开了,很多观赏者来我们这里看花,你们那里的花开了没有?你们家的猫好不好?”
雅雅非常开心,梁鸿也非常感动,觉得她从遥远的地方获得了温暖,找到了新的支撑。
另一个孩子是吴用,他喜欢学习,尤其喜欢数学,后来妈妈给他报了奥数班,这也是接近北大清华最重要的途径,但吴用拒绝刷题。他说,他本来喜欢数学,现在只能通过刷题维持正确率,这会伤害他的思维。家长想让他忍过那三年,但孩子忍不下去,两代人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后来,他妈妈陈清画讲述这个故事时,吴用已经休学了,最终上了大专。

还有一位海淀妈妈,孩子在北京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实验班,这个实验班专门为冲刺北大清华设置。没想到孩子在高考中经历了巨大的失败,让这位妈妈一度不敢接电话,“我没有拿到该给我的勋章,前半生变得毫无价值。”这位妈妈说,后来,她用“大梦初醒”来形容培养孩子的过程,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旁氏骗局”中,所有人都告诉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须上最好的补习班,她也将各种话语照单全收。“小时候我们教育孩子要真善美,但在高中以后我们告诉他,必须按照应试的套路来才能得高分。”
在梁鸿看来,当前教育最为失败的地方是,将孩子一直置于单一的评价体系下——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没有针对孩子的热爱进行引导,更没有培养孩子对天空、花草的热爱,甚至没有给孩子留任何放松的空间,一直让他们刷题,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不崩溃?
“孩子并不总是被动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漫长的被动培养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机会去重建自己的想法,创造力也会无限地往后推。”梁鸿想起滨海某位精神卫生医生告诉她的话,“对于一个生命来说最重要的是自驱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干某种事的能力,但今天的教育体系是完全被动的、逼着孩子往前走的,家长的内驱力远远走在了孩子前面,这样孩子根本没办法形成真正的热爱。”

【2】信任,爱的“投名状”
家庭,最小型的权力结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起眼,一旦盲用、滥用,却有可能将孩子推向深渊。
比如,书中的敏敏。父母闹离婚,妈妈经常家暴她,打得非常狠,她向父亲求救,只收到一句“你俩的问题自己解决”。
后来,敏敏想让父母就这个问题向她道歉,但父母坚持不肯,她妈妈还拿着另一个短视频对她说,视频里的父母打孩子更狠。
还有个女孩,父亲在她的成长经历里是绝对的权威,14岁那年她逃学去酒吧,父亲赶去后开始按着孩子的头暴打她,后来女孩一见父母就惊恐发作,尖叫、晕倒,父亲就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留下一句话,“住院无非就3000块,我供得起。”
在阿叔的补习班中,梁鸿呆了近20多天,见证了许许多多类似的过往。

“家长很难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向他们道歉。为什么很多孩子精神抑郁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交流不畅,大部分父母都在顾左右而言他。”
她因此呼吁家长行动起来,学会爱。
而父母最好的爱就是信任。
“当孩子处于情绪临界点时,家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的体制无法撼动,家庭氛围却可以改变,这一过程中对孩子的信任至关重要,有信任才有相互交流倾听的可能。”梁鸿说,如果家长坚信孩子无法完成自己的作业、写出直击灵魂的文字,也不相信孩子能完成他的事业,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因为他们也没有时间梳理自己,无法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人读完《要有光》后问我,为何能得到孩子这么丰富、这么深刻的自述,觉得这些不可能是孩子写的。我说,因为你从来没有倾听过孩子在讲什么,所以你天然地觉得你的孩子很简单,其实不是的,孩子们远远走在我们前面。”
她也说,我们要睁开眼睛,看看这个时代的孩子在经历什么,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如果觉得孩子不对劲,最重要的就是退后一步,耐下性子听孩子在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