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总有家长和孩子反映,说感觉自己做事永远在拖。大事如写作业、赶工作、准备搬家;小事如打扫卫生、整理衣柜……心理学家说,这种“想”和“做”之间的距离,叫做执行间隙。有拖延行为的人就是做事的执行间隙太长,无论是心理还是行动永远在做准备,迟迟无法开始行动。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其实除了心理上的调整,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小妙招:多实践“弱化用词”。
用“弱化用词”同自己对话
会让开始变得简单
细心留意一下就能发现,我们越是面对时间紧的任务,越是容易对自己“下命令”。比如:“我必须现在开始”“不抓紧就赶不上了”。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激励自己,但事实上,这种带有强制意味的语言反而会让人更加紧张,更难以开始。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对话”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前常会用语言与自己对话。当自我对话有更多的支持性内容时,我们在面对任务或挑战时就不容易焦虑,任务表现也会更好。
面对迟迟不愿开始的任务,你可以试试,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多使用一些轻松的词。
比如,把读书描述成“先看两分钟”,把写论文想成“先新建个文档看看”,做PPT时对自己说“先挑个合适的模板”……这些弱化式表达并没有改变任务的实质,但降低了心灵的“警觉性”,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更容易开始工作。
使用“弱化用词”
会让我们觉得这件事很容易
社会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有强度的,这个“强度”是指说话者对某一概念的态度偏离中立的程度。我们的生活经验会让我们对一些原本中性的词汇感到有负担,如学习、工作、读书等。这些词语一旦被提起,就不只是一个任务指令,更像是一个压力包袱,激起我们的情绪反应。
习惯性拖延的人会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而是明知重要也动不起来。心理学家表示,这其实是一种经验回避机制——我们为了避免体验焦虑、挫败等负面情绪,从而选择逃避可能引发这些体验的情境。
因此,当我们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开始学习”“今天必须完成论文”时,大脑听到的并不只是这些行动指令,还会感知到与这些任务相关的情绪,回忆起相关联的事件。
“弱化用词”的意义由此体现:它削弱了任务的沉重性,绕过了那些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任务回归任务本身。
当我们用这种轻盈、柔和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这不只是换了几个词,而是在重新构建一种语境,让行动变得可触手可及。
练习“弱化用词”
让我们拥有更灵活的认知
从心理学角度看,“弱化用词”并不仅是改变一种自我对话方式,更是一种认知重构练习。
当我们习惯性地使用“我必须”“一定要”等语言时,因为它们的背后是“若非如此就不行”的完美主义,所以本质是在给自己压力,加强自己的“灾难性思维”。而习惯用温和、开放的方式描述任务的人,不但不容易陷入自我批评的陷阱,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在做事时也能有更高的心理韧性。
比如像“我先随便试试”这种句式,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件事不是威胁,它很简单,也有很强的容错率。随着心理负担的减轻,大脑的回避机制自然也不会被激活。我们会因此发现:先开始,再完美,我们有的是时间纠错。
哲学家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有时候,轻轻地开始,简单地尝试,会带给我们更好的结果。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