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校时,专门找了地区的名校合作,学了他们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名校用这套方法培养出那么多尖子生,我们照着做,总该快速出成绩吧?”
广西百色肖校长在“百所民校大调研”中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新建校管理者的心声。然而,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开学不到半年,教师怨声四起,学生叫苦不迭。合作名校带来的不是腾飞,而是“越学越乱”的困境。
这不仅是肖校长一个人的困惑,更是许多新建校、合作校面临的共同困局。
“我们学校的口碑其实不差,家长们都说老师负责、有爱心,学校的象棋队还在区里拿过奖。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品牌到底该怎么做?”来自广东的梁校长,抛出了一个萦绕心头许久的问题。

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普通学校、特别是务工子弟学校中,“有特色”却“不叫座”,“口碑好”却“难出圈”的现象,如同一个无声的魔咒。校长们困惑:我们投入资源,打造亮点,为何最终常常只换来一个不温不火的结局?
今天,就让我们以梁校长的这盘“棋”为例,一起解开这个谜题。
为什么你的“特色”,击不中家长的“心坎”?
作为一所务工子弟学校,梁校长的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生态里最坚韧、也最不易的缩影。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却在资源、生源和品牌认知的夹缝中求生存。
本身就没有太多硬实力,还要去转化成“品牌竞争力”,家长认可亮点却不认同品牌、特色难吸引优质生源、品牌影响力仅限周边社区……这些困境,属实意料之中。下面就从品牌建设的基础要求,来看学校都踩了哪些坑?
把“品牌”等同于“获奖陈列”。像梁校长的学校精心布置了“荣誉墙”,不定时在公众号发布“喜报”,以为这就是品牌建设。但家长看到的,只是一堆冰冷的奖状和名字。他们并没有办法看到深层次的价值:这盘棋,能让我的孩子以后多个就业机会吗?特色停留在“结果”层面,未能升华为“育人价值”,自然无法引发情感共鸣。
传播“内卷化”,困在“信息茧房”。梁校长自己也承认,学校的品牌宣传渠道局限于校内展板、家长微信群、朋友圈。信息在已有的家长圈里循环,却无法触达更广泛的潜在生源、社区居民甚至本地媒体。当一所学校的“能见度”只存在于几个微信群,它的品牌影响力注定有限。
特色与“在地”脱节,缺乏社会根脉。棋艺虽好,但若只停留在校园围墙内,就成了“孤芳自赏”。对于务工家庭而言,家长们更关心教育能否帮助孩子“立足”、“有发展”。如果学校的特色不能与社会需求、家庭期待产生连接,便难以形成持久的品牌认同。家长曾多次询问:梁校长,孩子学棋以后好就业吗?学校能提供就业支持吗?显然,梁校长给不出一个明确答复。
定位模糊,缺少“一句入魂”的记忆点。“棋艺好”是描述,不是定位。学校缺乏一句能让人记住、能概括其独特价值的“品牌口号”。当家长被问起“这所学校怎么样”,他们只能回答“孩子在那里学下棋”,但无法清晰地说出“这所学校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梁校长有意打造“棋艺”特色,但在办学理念、办学口号都没体现一丝一毫,这更让家长觉得,棋艺就是孩子一个兴趣课。
品牌的本质,不是你有什么,而是你在别人心中代表了什么。
如何把“一盘棋”,下成“一个传奇”?
品牌的构建,是一场“认知之战”。对于务工子弟学校而言,棋艺特色从来不是“培养棋王”的噱头,而是给孩子多铺一条成长的路——让他们在棋盘上学会专注,在对弈中懂得坚韧,最终在未来的人生里站稳脚跟。
校长会创始人徐启健调研过多所特色校后发现,能把“一盘棋”下成“品牌传奇”的学校,都踩准了四步关键打法,每一步都紧扣“学生成长”与“家长需求”,让棋艺从“兴趣活动” 变成学校的“金字招牌”。
第一步:锚定品牌核心,让“特色”直击家长心坎
品牌建设的起点从来不是奖状堆砌,而是与家长建立“价值共鸣”。重庆市涪陵城七校可作为典型案例,校长张光琼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坦言:“家长问得最多的是‘下棋能帮孩子学好语文数学吗?’‘能让孩子更懂事吗?’,我们的答案全藏在52年的育人实践里。”
这所学校精准将国际象棋与家长核心关切绑定,提炼出“技能—思维—品格”三维价值锚点:明确告知家长“复盘棋局能练逻辑推理,对应数学解题;对弈胜负能磨抗挫力,帮孩子应对考试失利;遵守棋规能养规则意识,减少家校沟通矛盾”,并形成通俗价值主张——“棋盘上的思维训练,就是课堂上的能力储备”。
光有主张不够,真实案例才是“硬通货”。学校在家长会、公众号持续分享成长故事:
如学生小杨曾因注意力涣散,作文写不完、数学题漏看条件,加入棋社后,教练要求“每步棋思考30秒再落子”,半年后不仅能专注上完40分钟课,数学成绩从63分升至89分;2023 届学生小林性格内向,在“七彩杯”校际联赛中连续3场失利后哭着想放弃,教练带他复盘棋局找到问题,最终逆袭夺冠,如今已能主动担任班级活动主持人。
这些故事配上家长采访视频,让“下棋=成长”的认知深入人心。据报道,该校外来务工家庭占比62%,但家长对棋艺课程的支持率达98%,远超普通特色课程接受度。
第二步:系统化课程落地,让“活动”升华为“体系”
零散的活动撑不起品牌,能融入血脉的课程体系才是“护城河”。这是张光琼校长的核心经验,该校构建的“三级课程+四步教学”模式,完美解决了“活动化”的短板。
1. 构建“启蒙—基础—提高”三级课程体系
启蒙层(全校必修):每周1节棋艺课,通过“棋子角色扮演”“卡通棋局故事”教学生一些基础规则,纳入校本课程表,确保“人人懂棋”;基础层(兴趣拓展):开设社团课,聚焦开局策略与简单战术,用“小组对弈”强化实战,每周2课时;提高层(精英培养):选拔组建校队,每日课后训练1小时,由棋院教练带队复盘经典棋局,定期参加市级赛事。
每阶段均有18课时标准教案,还配套“三维四向”评价体系——既看战术运用(技能),也看复盘报告(思维),更看对弈中的情绪管理(品格),彻底告别“只练不学”的尴尬。
2. 破解师资“专职+兼职”双重困境
针对普通校师资难题,这套“内培外引”组合拳值得借鉴。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送教师参加国际象棋教练资格培训,让本校教师持证上岗,承担基础层教学;与当地棋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周派专业教练到校指导提高层训练,同时为校内教师做教研培训。这种模式既保证了课程专业性,又避免了“外聘教练流失”的风险。
第三步:打造品牌IP,让“棋艺”成为学校的“名片”
品牌,就是学校最闪亮的名片;而IP,是让这张名片被牢牢记住的密码。“品牌需要有记忆点的IP,我们的IP就是‘七彩杯’联赛和成长故事库。”张光琼校长介绍,这些措施并非空想,而是该校已坚持15年的成熟做法,完全贴合普通校资源现状。
1. 打造“七彩杯”校际联赛IP
每年秋季举办的“七彩杯”联赛,已成为区域教育盛事。学校设置亲子对弈、盲棋表演、棋局文创展等环节,吸引学生家庭参赛,家长在朋友圈分享即可成传播热点;同时将联赛获奖学生的证书被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成为升学加分项,进一步强化家长对棋艺价值的认同。
2. 连载“棋艺成长故事”传播品牌温度
学校摒弃“喜报式宣传”,在公众号开设成长故事连载专栏。文章内容建议参考:《从哭鼻子到冠军:小林的 30 场对弈蜕变》记录内向学生的自信养成;《棋谱里的数学思维:小杨的解题秘籍》解析棋艺对文化课的助力;每篇故事配教师点评、家长采访,用真实细节打破“务工子弟校特色虚浮”的刻板印象。
第四步:链接社区资源,构建“特色生态圈”
关起门来搞特色,是“孤芳自赏”;打开门融入社区,才是“品牌生根”。通过采访一些正在建设“棋艺”特色的学校,他们基于“低成本、高共鸣”原则设计,已形成可复制的“校园—社区—社会”联动模式。
1. 社区公益:让特色“走进生活场景”
让校棋艺队每周六走进周边3个社区,开设“银发象棋班”教老人下棋防痴呆、“四点半课堂”带留守儿童学棋;在社区“邻里节”“中秋游园会”上开展“车轮战表演”“棋局灯谜”活动,将棋艺融入居民生活,学校“服务型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 外部背书:让品牌“获得权威认可”
另外,可在“官方认证”上下功夫。主动申报“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用三级课程体系、1152项赛事奖项等扎实材料成功获批,证书悬挂在校门口显著位置,成为家长信任的“硬招牌”;与本地文具企业共建“棋艺奖学金”,企业赞助棋具与奖品,学校在联赛中展示企业LOGO,通过与企业合作赛事提升知名度,实现双赢。
品牌,是学校最深的护城河
几个月后,梁校长再次谈起那段经历。他说:“那个家长问得对。棋本身不能当饭吃,但孩子在棋局里学会的专注、谋略和抗挫力,走到哪都能有饭吃。 我想通了,我们品牌的价值,就是给这些孩子一个更稳、更远的未来。”
这,正是从“棋”迹到“奇迹”的真正跨越。
而对于千千万万的“梁校长”们,品牌建设的答案,从来不在外部的模板,而在内部的初心。资源有限的学校,更不必追求“高大上”,只需:
将已有的光,通过价值升维、故事传播、社会赋能,聚拢成一盏能被所有人看见的灯。

当一所学校能清晰地说出“我是谁”,并用行动去证明“我为你带来了什么改变”,那么,它的品牌就是——
是孩子眼中被点燃的光,
是家长口口相传的信赖,
是它在教育长河里,不可替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