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拉不来项目,就去找公司做假合同。”
某高校二级学院院长毫不避讳地指示教师。这是凤凰网此前报道内容,而这位院长说的项目指的是横向课题项目。
如果在小某书App输入横向、大学教师、充值等关键词,你会搜到满屏应接不暇又令人匪夷所思的笔记。类似“大学老师‘倒贴’做科研”“横向=老师自己充值”“大学里的横向课题都是真的吗?”……
留言评论看似是大学老师在畅谈横向课题“怪象”。有人说“我校要求正高一年10W、副高8W、讲师5W、助教3W,不达标的年底扣钱”,有人愤愤不平道“学校管理费都要收到50%了”,还有人揭露“xx学院要求,每人每年完成4-10万不等的横向课题经费,没有的自掏腰包挂靠企业,否则辞退。”
本以为这些都是荒诞无稽的引流贴,近期媒体报道却证明,高校教师自费做横向课题等乱象,确然存在。
贷款上班,教师也无奈
所谓高校横向课题,是高校教师受企业或社会组织等委托提供的科研转化、决策咨询等服务,旨在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委托方负责承担经费。
横向项目本应是高校服务社会、促进产学研融合的重要途径。但红星新闻近日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横向课题直接关联收入、职称评审等环节,一些高校教师通过自费、借钱、贷款等方式完成横向课题。
有教师坦言,在985、211一类的高水平大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名气大、科研实力强劲,很受企业、公司青睐,教师拿到横向课题的机会非常大。但在普通大学以及名不见经传的高校,不仅难度更高的纵向课题竞争异常激烈,横向课题也是少有人能凭实力拿到,教师“贷款上班”也是迫于无奈。
西北某高校教师透露,有学校提供100万元的引进费,并逐年发放。但在后期就和横向课题挂钩,如果引进的人才做不到80万的课题,就拿不完校方承诺的100万元。
这名教师同时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明确规定,教授每年完成8万元的横向课题、副教授7万、博士6万、讲师4万,完不成年底就扣绩效奖金;也有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横向课题的硬性规定,但在职称晋升时,如果候选人其他条件接近,那谁的横向多谁就容易评上。
中介横生,交钱就能做
在网络上,还有不少深知教师科研压力的“热心人士”为大学教师排忧解难。在某社交平台,大量“帮助教师解决横向课题任务”的帖子充斥其间。
媒体调查发现,这些中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中介表示自己与上千家企业、多家创新项目孵化园合作,为教师提供各类学科领域的合作机会。
为了减少教师的经济压力,中介制定了绝佳妙计。教师先自行垫付资金转账给合作企业,企业将等额经费转入学校账户,学校扣除管理费用后将经费返还至教师账户。随后,教师通过虚构科研支出(如设备采购、差旅费)套现资金,完成经费循环。这样,50万元课题可拆分为10次5万元循环操作,每次仅需垫付5万元,最终“低成本”完成虚假课项目。
到了项目结项时,中介会依据结项所需材料,准备项目验收表、结项说明书甚至还有项目收益报告,并加盖企业公章。
对于教师表达出的担忧,中介自信地表示,他们这行做了7年,所有核心流程直接对接企业管理层面,绝无泄密可能。
学院领导,竟然鼓励造假?
更为荒诞的一幕正如本文开头所述。
据凤凰网报道,西北某高校文学院院长点拨学院教师:如果你能拉来横向科研项目,那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拉不来,你就去找一个公司做假合同。
这位院长还分享了亲身经验。今年夏天,她把自家的房屋装修工程,包装成了“人居环境文化主题策划”横向课题,在一番闪转腾挪、略施巧计之后,成功完成任务。
院长“指点迷津”的起因在于(2025年)上半年学期结束时,该院汉语言文学系43名教师中,仅有16人签字认领“横向经费”的到账任务。而学校给文学院下达了702万的到账指标,差距尚远。学校此举是为了未来5年师均科研经费达到4万元以上,以确保达成2029年的申硕目标。
最终,该文学院近100名教师中多数签了任务书,只有6人拒绝签字后被学校辞退。其中一位拒绝签字的教师向媒体表示,如果自费做5年横向,将损失差不多一年的收入,并且“钱是小事,更担心学术造假会留下职业污点。”
结语
就在11月5日,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高校需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聘期管理工作,包括规范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管理,激励引导青年人才安心工作、静心科研等。
不仅是青年教师,这一指导思想正是国家近年来“破五唯”的直接体现。不可否认,高校给教师强行摊派横向课题指标,甚至明里暗里鼓励教师弄虚作假,绝对是违背政策精神,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
有专家认为,“强制摊派”的本质就是 “四唯”“五唯”评价体系的延续。其根源或在于地方高校盲目追求“申硕申大”的行政化目标。对此,高校需继续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彻底取消“唯项目”“唯经费”的量化考核,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实效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
此外,高校需立足自身定位,避免追求形式化的“大学更名”或“硕士点扩张”等,重点将资源投入学科特色建设与教学创新,真正做到特色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2] “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 红星新闻. 20251031.
[3] 大学教师开始“贷款上班”.《凤凰周刊》新浪网. 2025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