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歌子 来源:教育本色

一
我们总说“为了孩子好”,可很多时候,这个“好”,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尺子,一寸寸量出来的。
“你看人家小明,数学考了满分!”
“隔壁小红钢琴都过八级了,你还在玩积木?”
“班里前十名,怎么就轮不到你?”
这些话,听起来是激将法,是大人出于激励的目的,其实是在给孩子心里种下一根刺。
比来比去,比掉的是自信,比出的是焦虑或者无所谓。
二
我们都知道,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生来就不一样。
有的孩子语言发育早,三岁能背诗;
有的孩子运动天赋强,跑跳攀爬样样在行;
有的孩子心思细腻,画画写故事特别有感觉。
还有,大脑的发育节奏、性格的底色、兴趣的指向、家庭教育的背景和经济的底子,千差万别。
拿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如此说来,教育,不该是“削足适履”,而应是“因材施教”。
三
那该怎么比?很简单——多多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
这些“小进步”,才是孩子真正成长的脚印。
四
孩子也可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优秀的人,可以学;看到不足的人,可以反思。
但关键在于“思齐”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嫉妒;
“自省”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自我否定。
可现实中,很多“比”,比的是情绪,不是成长。
比赢了,家长得意,孩子飘了;
比输了,家长焦虑,孩子蔫了。
这哪是教育?这是攀比游戏。
五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指出:
那些被赞扬为“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勇敢尝试,因为他们认为挑战能够提升自己,即使失败了,也只是需要更多的努力。
相反,那些被赞扬为“聪明”的孩子,往往回避挑战,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会损害他们的“聪明”形象。
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怎么培养这种思维?
六
我认识一位智慧的爸爸,他家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成绩一直中等。
他表面上从不拿成绩单说话,而是每周和孩子一起画一张“进步树”。
每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比如主动提问、独立完成作业、坚持练字,就在树上画一片叶子。
一年下来,树上叶子密密麻麻,孩子自己都说:“我爸这棵树,比我考100分还高兴。”
你看,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事实上,这孩子的情绪稳定,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越来越出色。
七
孩子不是竞赛选手,不需要时刻站在起跑线上跟人PK。
他是他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只要今天的他,比昨天的他更好一点点,就是胜利。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偷走你家孩子的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开在春天,有的绽于深秋。
你只需蹲下来,看看他走了多远,拍拍肩,说一句:“嘿,你比昨天厉害了。”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