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后备军和主力军的应然之举和必然要求。上好思政课,要立足新时代,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发挥其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充盈社会情感的功能,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准确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作用,合理进行教学资源的择取和运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资源向教学内容的华丽转身,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
第一,从理论视域,重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解读这种“高度的契合性”,坚持“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世界性、革命性、发展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变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割裂的错误立场,避免“古今中西”之间的撕裂与对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青年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断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来引导青年学生,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化支撑。
第二,从道德视域,重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精忠报国”“守职而不废”“人无信不立”等个人层面的优秀价值理念,“法不阿贵”“有教无类”“礼法并重”等社会层面的优秀价值理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通人和”等国家层面的优秀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思想来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这些有益资源,结合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彰显其价值旨归,让青年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趣所在。
第三,从实践视域,重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矢志奋斗方面的重要内容,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主干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使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其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丰富教学资源,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课堂热烈氛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论说服力和形象感染力。另一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中深刻体验文化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呈现
高校思政课各有特色,相互联系又侧重不同。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看,各门课程都具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当依据课程内容“靶向”筛选文化内容,构建“课程—主题”双引擎式知识图谱,推动“文化内容”与“授课内容”的链环式衔接,以“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表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呈现。
具体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成长为具有强烈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作出贡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以历史为线索,通过铺陈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突破“传统与现代对立”的窠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生命力,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重点打通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在教学场域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例如,解读《礼记·礼运》“天下为公”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内在关联,揭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通过孟子“民贵君轻”、贾谊“民无不为本”等思想,论证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中国化表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主线,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贯通起来,把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点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汲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让青年学生掌握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把思想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