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准备与核心教材
指定教材
612 汉语语言学基础:
现代汉语:以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为核心,重点掌握语音(国际音标、音位分析)、词汇(语义场、熟语)、语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三大模块。配套学习朱德熙《语法讲义》,深化对汉语句法结构的理解。
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前两册为重点,需熟练掌握文选(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论(六书、词类活用)及古注(如《左传》杜预注)。补充学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梳理汉字演变脉络(如甲骨文到楷书的发展)。
804 语言学理论:
普通语言学: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修订版)为基础,需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音系学理论(区别特征、音节结构)、语法范畴(性、数、格)等核心概念。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可辅助拓展语言本质、语言发展等理论深度。
理论应用:结合中山大学《语言学理论与应用》课程讲义,重点关注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语言政策)、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等方向,与导师研究领域(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衔接。
真题与辅助资料
真题价值:2005-2024 年真题(含回忆版)是核心资源,名词解释重复率约 30%(如 “音位”“变换分析法”),分析题常考查语言现象(如歧义句分化、方言语音比较)。建议整理近 5 年真题答案,标注高频考点(如 “层次分析法” 连续 3 年出现在分析题中)。
模拟训练:使用《现代汉语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进行专项练习,重点突破 “音位归纳”“语法分析” 等题型。关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期刊,积累学术观点(如沈家煊 “认知语言学” 理论)用于论述题。
辅助资源
学术工具:汉典网可查询汉字演变与古注,BCC 语料库辅助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现象。
热点整合:关注 “语言学通讯”“语言战略研究” 等公众号,整理 “语言政策”“方言数字化保护” 等热点,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形成分析框架。
二、分阶段复习策略
基础阶段(3-6 月)
教材精读:
612:逐章梳理《现代汉语》,同步完成课后习题(如分析 “他在黑板上写字” 的句法结构),标注易混淆概念(如 “词” 与 “语素”)。跨考生需先学习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建立理论框架,再切入专业内容。
804:通读《语言学纲要》,制作思维导图(如 “语言符号系统” 分解为能指、所指、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结合《语言学概论》补充 “语言与思维”“语言类型学” 等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每日精读 1 篇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整理重点字词(如 “之”“其” 的用法),掌握古注体例(如 “曰”“谓” 的区别)。
强化阶段(7-9 月)
专题突破:
612:
语音:对比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归纳普通话音位系统(如 /a/ 的音位变体)。
语法:系统学习层次分析法,练习分析复杂句子(如 “他昨天在图书馆借了三本语言学的书”)。
804:
音系学:结合《语言学纲要》,掌握区别特征理论(如 “清 / 浊”“送气 / 不送气”)。
社会语言学:分析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结合 “语言变异” 理论形成答题模板。
真题分类训练:
名词解释:精准记忆定义(如 “语法化” 需明确 “实词虚化” 的过程)。
分析题:分步骤答题(如 “分析‘咬死了猎人的狗’的歧义” 需先层次切分,再说明语义关系)。
论述题:采用 “理论 + 案例 + 评价” 结构,例如用 “语言接触理论” 分析 “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学术拓展:阅读中山大学导师论文(如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提炼核心观点(如 “语言是符号系统”)用于答题。
冲刺阶段(10-12 月)
全真模拟: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严格控制时间(名词解释每题 5 分钟,分析题每题 20 分钟),模拟考试环境并手写答案。重点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语言现象分析” 等耗时题型。
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边角内容(如《现代汉语》中的 “修辞” 章节),背诵高频公式(如 “音位变体的条件”),整理错题本标注错误原因(如忽略 “历史比较法” 的应用条件)。
押题预测: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如 “方言保护”“语言政策”)和近年真题趋势,重点准备 “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等议题,形成答题模板。
三、核心知识点与答题技巧
高频考点
612 汉语语言学基础:
语音:国际音标、音位归纳、普通话声韵调系统。
语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汉语词类划分。
文字:六书理论、汉字简化与规范化。
古汉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古注体例。
804 语言学理论:
普通语言学: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音系学理论、语法范畴。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
理论流派: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
答题策略
名词解释:
精准定义:如 “音位” 需明确 “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的核心要素。
实例补充:解释 “语义场” 时可举例 “亲属语义场”(如 “父、母、子、女”)。
分析题:
步骤清晰:如 “分析‘我喜欢吃苹果’的句法结构” 需先切分层次,再标注成分关系。
理论应用:用 “变换分析法” 分化歧义句(如 “反对的是他”),说明不同句式的语义差异。
论述题:
逻辑框架: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例如分析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时,先定义概念,再分点论述,最后总结二者关系。
学术深度:引用导师观点(如王宗炎 “语言是社会现象”)或学术论文(如《语言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提升答题质量。
四、跨专业备考与资源利用
入门路径
基础铺垫:先学习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建立框架,再切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例如通过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理解汉语词汇的形成。
实践模拟:使用 “Praat 语音分析软件” 练习国际音标的发音,结合《现代汉语语音实验教程》加深理解。
学术渠道:关注 “语言学微刊”“当代语言学” 等公众号,碎片化学习 “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 等知识。喜马拉雅 “语言学大师课” 可辅助记忆核心概念。
五、注意事项
教材版本:以增订六版《现代汉语》和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为准,避免使用旧版。
压分应对:中山大学语言学专业课存在轻微压分现象,需注重答题细节(如理论应用深度、案例新颖性),避免泛泛而谈。例如分析 “方言保护” 时,可结合 “语言活力指数” 等量化指标。
复试衔接:初试后需提前准备复试,关注时政热点(如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并练习专业英语(如翻译 “语言接触”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