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七月热浪滚滚,我带着“问题清单 ”敲响学生小Y家的门。
门刚被打开,我就听到了小Y母亲焦虑的声音,她指着蜷缩在角落的儿子对我说:“王老师,每天盯他刷题到后半夜,可他成绩还是垫底,还说‘不想学了 ’!我真恨不得把知识都塞进他脑子里! ”
“塞知识 ”这个词瞬间击中了我,我看向角落里的少年,他身体猛地一颤,把头埋得更深。
我坐到小Y身边,温柔地问:“昨晚学习到几点? ”他声音干涩:“两点……做了三套卷子。 ”他的书桌上试卷堆积,猩红的叉号很刺眼。
“这些题,有多少真正弄懂、下次能独立做对? ”我指向一道空白压轴题。他眼神慌乱:“太难了……看了答案也不懂。”
我一下了解到, 这个家庭陷入了“无效努力的闭环 ”。
我拿起角落崭新的数学课本,翻到基础例题,说:“小Y,老师给你安排一个新的任务: 每天你只需真正弄懂、做对五道课本基础题,能完成吗? ”他愕然抬头,他的母亲急切插话:“可……这太简单了!考试不考…… ”
我耐心向她解释道:“地基摇晃时,执着于装修屋顶是场灾难。 他现在最缺的不是高分,而是脚下‘我能搞定 ’的确定感。这‘五道题 ’,是重建地基的第一块砖。”小Y沉默片刻,最终对着我郑重地点头。
一周后,小Y母亲用微信向我发来一张照片:五道工整的课本例题解答,旁边贴着便签:“今日据点,已攻克! ”
语音信息里传来小Y清亮的声音:“王老师!全对!而且弄懂这五道题,旁边那几道好像也能看懂一点了! ”
这张小小的便签,也勾起了我的诸多思考:
我们越焦虑用力“灌 ”,孩子越滑向“被动抵抗 ”;反之,将目标转化为孩子可驾驭的“ 内部掌控点 ”,让他体验自主成功,内驱力才会破土。
作为父母,应该了解无论孩子目前成绩如何,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依然怀抱希望的能力至关重要。要让孩子确信: 无论遇到什么,身后都有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任何情绪都能被“看见 ”和接纳。
真正的教育,始于放下“强灌 ”执念,点亮那盏引导自主探索、内在成长的灯——微小,却足以照亮脚下的路。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萌姣)